天牛星陨石网 |
|||
返回首页 | |||
加入收藏 |
孙吴陨石中的卵石状砾岩结构
卵石状砾岩颗粒结构是孙吴陨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吴陨石的主体结构。笔者在《孙吴发现彗星陨石》论文中有如下阐述:“F类 大卵石状颗粒与硅酸盐物质混杂型结构。该型标本为孙吴陨石的主体,质量偏小…G类 大卵石状颗粒与富金属硅酸盐物质混杂型结构。金属含量30%~60%,质量较大。”其实,这二类砾岩结构标本的区别仅在于金属物质含量的多寡,将其归为一种类型的结构标本较为适宜(这同样适用于孙吴陨石细粒结构中A类与B类的归并)。这种卵石状砾岩结构标本在孙吴陨石中约占总数的近70%。对于这种特殊结构陨石标本的成因和岩石属性,笔者在该论文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三小节和第四章结论的第二节中已有详尽的论述,不再赘言。总之,我认为这种卵石状砾岩颗粒只能是在类地行星环境中河流、冰川搬运剥蚀作用下的结果,与地球河滩上的卵石成因相一致。但是,它与球粒陨石中的球粒是宇宙中固化了的硅酸盐熔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末,这种卵石结构的陨石是来自宇宙中哪颗行星呢?当然最有可能就是来自我们太阳系,而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地球环境相类似的只有我们的近邻火星了。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已经为我们揭开了火星地貌的真实景象:“在150公里宽的盖尔陨石坑底部发现了圆形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表面平滑,与地球河流中的砾石一模一样。受水流裹挾、在水流底部反复碰撞的石块将失去棱角。当这些鹅卵石最终停止移动时,它们往往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堆积在一起。在盖尔陨石坑底部的许多岩层都拍摄到了这种特征…这是人们第一次(在火星上)发现带有绝对明显特征的水流遗迹…发现的(含有卵石的)岩层几乎肯定超过30亿年之久。”从“好奇”号发回的图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陨石坑底部的古河床遍布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卵石,有的已沉积叠压成岩显现其中,未成岩的大量卵石则铺散在河床的尘土中。盖尔陨石坑古河床卵石堆积层的发现意义重大,它通过现场拍摄的火星河床地貌图片,以无可辨驳的事实佐证了孙吴陨石中这部分来自类地行星(可以基本确定是火星)卵石状砾岩颗粒结构的真实性!这种由外来天体撞击而成的巨大陨石坑当时的破坏力是骇人的。我们可以拿地球上已知的陨石坑作类比。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达170多公里,深900米,规模与火星盖尔陨石坑相似(直径150公里)。科学家推测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在6500万年前由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所形成,当时上万公里的地壳物质被瞬间汽化,一些地面岩石也在猛烈撞击的反作用力下被极速弹射出地球大气层(应该存在地球陨石)。这次天地冲撞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使当时统治地球的恐龙家族遭到灭顶之灾。已知火星盖尔陨石坑的规模与地球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相仿,那末,部分火星古河床含卵石的岩块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被撞出火星而成为星际岩块无疑是可信且合乎情理的事情。从人类探测器所拍摄的火星全貌图中来看,具备河床地貌构造且撞击规模宏大的盖尔陨石坑应该就是孙吴陨石中那部分含卵石结构岩块的母体来源地!如果有一天,科学界能把从火星盖尔陨石坑取回的含卵石结构的岩石样本与孙吴陨石中的此类样本做对比检验,人们将会发现:来自火星河床的砾岩早已隨彗星陨石来到地球,与我们相伴而居了。 标本一,见图1、图2。 图1 图2 该标本金属物质含量较多,质量较大。图1和图2是同一标本不同角度的二个展示面。可以观察到岩表凸显出不同质地的大小卵石,它们相互叠压参差堆积于岩体中,尚有小空腔体和卵石崩脱后的凹坑存在。此标本的外观是火星盖尔陨石坑古河床卵石堆积岩层的真实再现。 标本二,见图3、图4。 图3 标本外观亮丽。全熔壳包裹,气印、熔流线、头部特征一应俱全。一颗带有熔壳的黄色卵石(应为橄榄石)位于该陨石最先触地的头部顶端。 图4 标本熔壳完整,呈鞋状外观。岩表有少许气印和卵石崩脱坑分布,一颗仅剩半截的大卵石处于陨石的中央。观察半截卵石被冲击波切削后的平坦断裂面,可见上面已形成薄薄的一层熔壳。由此可断定,该标本是高空爆炸后的产物。 标本四,见图5、图6。 图5 图6 图5展示的标本呈碎块状,断裂面新鲜,仅在一处凹坑面上有残存的熔壳显现。在标本的主体部位,包裹着一颗几乎露出全部石体的暗红色大卵石,由于受到爆炸解体的强烈冲击,卵石与岩体之间已产生裂缝,呈松动状。该卵石尚复盖有原基质包体的部分残迹。此外,岩表尚分佈有几个卵石崩脱后的凹坑和一处小空腔体。图6展示标本对应面。可见残存的岩石包体仍与红色卵石紧贴相依,犹如赏石之托架。从标本状况可以断定是低空爆炸后的产物。 标本五,见图7。 图7 孙吴陨石中的卵石状砾岩颗粒大小各异,形态万千。图7展示的是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孙吴陨石中最大的一块卵石,体积大致为14×9×7厘米,重1388克,石英质地。它收集于孙吴陨石溅落区,周身尚留有陨石基质包体的残迹。卵石表面已不光滑,遍布弹洞累累的冲击坑。这是陨石母体空中爆炸解体时高能冲击波留下的痕迹。 标本六,见图8、图9。 图8 图9 孙吴陨石的卵石质地丰富多彩,一些卵石结构令人惊愕。在一些已钙化变质的卵石断面上,会呈现出与钙化物质完全不同的矿物颗粒。图8为标本外观。该标本质量较大,局部有残存熔壳。遍体分布有大小卵石,其中最大的一颗钙化卵石上呈现阶梯状断裂面。图9为该卵石断面的细部特写。这颗半露于陨石岩表的浅黄色卵石断面结构显示出其高度钙化的变质岩矿物特征,可清晰的观察到断裂面上竟存在多处未曾变质钙化的淡灰色斑晶结构体。块状晶体出现在卵石的钙化面上,从天体演化上来看,这种现象应该与天体撞击所产生的冲击效应下局部矿物体的质变有关。 标本七,见图10、图11。 图10 图11 图10为标本外观,质量较大。受所处低洼潮湿环境影响,熔壳已基本缺失。图11为露于陨石岩表且已钙化的卵石断裂面特写。可观察到在浅黄色钙化断面上分布着一些似为黑云母物质的黑色结晶体。 标本八,见图12、图13。 图12 图13 图12展示该标本多卵石的岩体外观,未见熔壳存在。与标本七不同的是其外观均呈现新鲜的断裂岩面,因此,这是陨石低空爆炸后的内部残块,不存在熔壳现象。图13展示这块标本侧面一颗钙化卵石的断面细部特写。经仔细观察,肉眼即可看到钙化面上分布有一些细小的呈板条状的矿物颗粒,其中一颗相对较大的矿物颗粒透出金黄色的金属光泽。 孙吴彗星陨石的七种结构类型(可归并为五类),经过近期四篇文章的专题图片展示和阐述,使我们对孙吴陨石复杂多样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孙吴彗星陨石的初步探索,笔者深深感悟到:行星在地质力作用下的成岩过程是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的,其岩相具有特定的成岩模式,有规律可循;而在宇宙大环境中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包括彗星原始物质),其成岩过程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小天体历经漂泊~聚合;熔融~冷凝;冲击~变质;生成~消亡等等的无穷演化,其岩相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循。这正是宇宙的神奇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