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人类探寻外星生命的重大突破

孙吴玛瑙陨石中惊现外星生命体菌群化石

  

  由于孙吴陨石的彗星属性,使它成为在已知陨石中探寻外星生命迹象的首选标本。笔者在已发表的孙吴陨石系列论文的《孙吴陨石--生命的摇篮》一文中,曾阐述并展示了在孙吴陨石中发现的外星矿生菌类活动的遗迹标本,这应属重大的科学发现。同样,国外的科学工作者也发现并披露了在陨石中观察到疑似外星菌类生命遗迹的标本。但是,这些发现和标本受到科学界的质疑,因为这些石陨石属于发现陨石而非目睹的降落陨石,所以标本体内的疑似生命痕迹极有可能是在陨石落地后的时间段里,地球上的微生物进入陨石岩体内活动繁衍的结果,毕竟这些硅酸盐质地的外星岩石有隙可乘,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发现是最好的证明。本文所郑重披露的这块玛瑙陨石标本,同样出自孙吴陨石富集区,然而,却是石破天惊的发现!标本重248克,呈不规则状,边沿圆润,有一个凹面及二处裂隙。玛瑙体呈淡褐色半透明状,在其对应的二个岩面上呈现出陨落时所形成的方向一致的熔流线,见图1、图2、图3、图4。细观标本,发现由表及里通体分布着肉眼可见的大量微生物菌类化石,且大多数个体结构清晰完整,形态生动多姿。经进一步观察,可将这些外星微生物定义为真核微生物门下的原生动物类,是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独立生活的生命特征和生理功能,并具备相应功能的细胞器以辅助生存。本文通过局部特写展示外星微生物的真实原貌(借助放大镜可获得更清晰的观察效果)。

  局部特写之一,见图5。在标本的这个局部区域内,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大量微生物菌群化石,通过对它们的构造和形态的分析,可确认这是真核微生物所属的原生动物门下的纤毛虫纲,为水生生物。观察可见,这些纤毛虫的化石在玛瑙中保存完好,体形成梭状,类似于地球上的草履虫,体侧生有纵列的纤毛,这是它用于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特写所展现的虫体中有发育成熟的成体,具备细胞膜、细胞核,特别是其细胞膜上呈现出斜向的密集网格纹,有别于地球同类;也有发育初成,结构尚未成熟的幼体;同时,众多成卵圆形正在发育中的孢囊呈现其中。这种外星微生物的生殖方式,是通过无性有丝分裂,还是有性受精孕育,尚有待日后探解。注意画面的上方偏左侧有一只斜向的成体纤毛虫,这是此标本纤毛虫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个体,因为它除了有健全的细胞膜、细胞核外,作为细胞器的纤毛正做摆动状,纤毫毕现,动态十足。这些外星原生动物在密集的种群中穿梭游弋并永远定格,展示了一幅十几亿年前的原生态生命图卷。

  局部特写之二,见图6。在这个局部区域内,外星微生物的成体、幼体和新生的孢囊仍聚群而处,密集度很高。注意观察特写上方排列的三只纤毛虫成体。其细胞体构造展现的异常充分:细胞膜网格纹清晰;细胞质充盈;细胞核中的核仁有二层核膜所包裹;细胞器的纤毛未作摆动状,似处于静止状态。

  局部特写之三,见图7。图中注意观察上部右侧横向展现的一只成体,长度达17mm,体形狭长,作沉寂态,细胞核呈退化状,做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纤毛也显得稀少而收敛,显然,这是一只衰老且濒临死亡的个体,与它右上方正在向上游动的活泼幼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在此虫体的左侧,有一只向前游动的成体,其尾部的细胞体散开成拖丝状。

  局部特写之四,见图8。在这个特写中重点观察二只个体。一,左侧下方向上第二个虫体。经观察,该个体的细胞膜上呈现的斜向网格纹致密而清晰,二层核膜包裹中的核仁却只呈一个点状。这种情况在该标本的生物群中普遍存在,是外星原生动物在不同成长阶段体征的真实写照。二,在所述虫体的上方,有一只向前游动的幼体,请注意,它尾部细胞组织的动态也如前特写三中的那个游动个体一样,“尾部的细胞体散开成拖丝状”,可贵的是这个虫体的尾部“拖丝”更明晰更直观。是否这种外星原生动物的运动除了纤毛的摆动,还有赖于象乌贼那样靠吸水吐水来快速前行呢?

  局部特写之五,见图9。在这个特写中,除了纤毛虫活跃的成体、幼体和孢囊之外,还有一处很有研究价值:在特写的中部偏右处,呈现一只快要断成二截的纤毛虫,若粗略看去,还以为是二只幼体,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一只受到重创的纤毛虫,其细胞体中段已断裂,仅有一侧的细胞壁尚相连,而奇异的是在细胞体的断裂部位却呈现出四道直线状的条纹,也已呈现为断开状。这样的条纹在菌群完好的个体上并未出现,似与这种生物受创时细胞体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变化有关。

  在孙吴玛瑙陨石外星菌群化石上的重大发现表明,这些来自外星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与地球上的同类在外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首先,外星菌体的体形大,成体均在10mm以上,幼体在3--9mm之间,孢囊也在2--4mm左右,肉眼即可直接目鉴,而地球菌类大多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测到;其次,此外星菌群的细胞膜上呈现出密集的斜向网格纹路,特征鲜明,而地球菌类则没有发现这样的体征。特别要指出的是,以往在陨石中发现的疑似外星生命遗迹的报道由此引发的种种异议和否定,在新发现的孙吴玛瑙陨石外星菌群化石面前,应该有终极定论了---外星生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基于已发现的事实:十几亿年乃至数十亿年前由石英质变胶化而形成的玛瑙以及包裹其中形态生动的外星菌群化石是地球微生物所无法污染的,况且这种奇异的网格纹巨形纤毛虫在地球原生动物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要知道,对外星的未知生命,对宇宙的未知世界,人类的探索才刚起步。针对这块新发现的孙吴玛瑙陨石外星菌群化石而言,我们也仅停留在目鉴的认知上,更多的谜题有待日后去破解。在此,我想谈谈自已的看法。已知地球上内含昆虫的琥珀化石的成因是由于松树上溢出的松脂意外的包裹住了在附近活动的昆虫,隨后经过亿万年的沉积质变而形成今天的琥珀化石;而玛瑙的成因按人类《地质学》的说法是在远古地质运动中,胶化的二氧化硅高温热液在火成岩的缝隙或空洞中沉积凝结,最终形成现在的玛瑙。那末,在玛瑙中会存在生物化石吗?按地质学的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从人类在已掌握的认知上所得出的结论。然而,这仅是指地球环境而言,不能管中窥豹,盲目套用于太阳系乃至外太空浩渺的星体上。从这块玛瑙陨石菌群化石标本来分析,这些具备纤毛的浮游菌类显然是水生生物,含有腐殖质的水体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怎么可能出现在黏稠缺氧的二氧化硅热液中?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存在就是事实,总有它生成的客观条件。是否会存在这样的情景画面:在外星上的远古水体中孕育出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体,它们在水体的底层游弋摄食,繁衍生息。终于有一天,由于星体的地壳运动或其它原因,水底的某处岩表产生裂隙致使二氧化硅胶态状黏稠的热液即刻涌出,瞬间将在此处生息的纤毛虫菌群吞没并包裹住(此时二氧化硅胶态液体应处于适宜的温度中,温度低了液体涌出的速度慢,菌群会及时迴避;温度高了孱弱的菌体会在高温热液中熔解消失。也正因为形成这种化石的机率极低,才使玛瑙菌类化石成为罕见的珍品),经过十数亿年的地质演变,这些虫体成为定格在玛瑙中的化石,又随着外来天体的撞击而脱离母体星球,在天际飘流中被彗星捕获而成为它的组成部分,最后成为陨石而来到地球。这个假设虽是臆想,但推论严谨,经得起推敲,这仅是我个人的见解,一切有待日后的深入探究。现在,世界科学界梦寐以求探寻至今的外星生命体标本,已首先在孙吴玛瑙陨石中寻获,并真实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人类探寻外星生命的重大突破!相信今后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外星智慧生命也决不是梦想。人类文明的触角必将伸向太阳系外更远的地方。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