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孙吴陨石中的气槽形态

 

  陨石外观形态中存在气印与气槽现象。两者的生成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高温强气流冲击陨石熔融岩表后的固化痕迹,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冲击痕迹呈点状而后者痕迹呈线状。气槽是由槽体和其两侧隆起的边脊构成,多数浅气槽的边脊不明显。陨石气槽有两种基本形态:槽体两端呈斜坡状的条坑型和两端贯穿陨石岩表的贯通型。孙吴陨石的彗星属性,使其具有质地不致密和陨落速度快于小行星及行星陨石的特性,因此在外观形态上,孙吴陨石的气槽现象呈现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别具一格。本文力求将孙吴陨石外观形态中的气槽典型个例尽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来。
  条坑型气槽是陨石中常见的气槽形态,有长坑与短坑和深坑与浅坑之别。此类气槽在孙吴陨石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标本一,见图1。

图1

  标本熔壳完整,气印、气槽分布其间。图1显示岩表一处气槽的细部特写。该气槽呈小型短坑状,槽体浅,两侧边脊略隆起,是常见的气槽形态。

标本二,见图2。

图2

  该标本熔壳完整,呈釉质光泽。观察图2展现的气槽细部,属长坑形态;但槽体的冲击通道并不流畅,呈现节次起伏状,说明该气槽是在陨石体定向降落过程中经强气流多次冲击后形成。

标本三,见图3。

图3

  标本熔壳完整亮丽,气印、气槽、熔流线一应俱全。图3展示的宽体气槽位于标本的中央部位,几乎贯穿岩表。槽体宽阔流畅,略呈弧形,一些行云状小气印生成其畔。在气槽形态中,宽与窄、长与短、深与浅,均和陨石的降落速度、岩体的物质结构以及降落时与地面的夹角有直接的关系。

标本四,见图4。

图4

  标本熔壳完整,一个由强气流冲击而成的深坑型宽体气槽凹显其中。该气槽的形态显然不完整,边缘断裂面已被新生成的熔壳复盖,这是高空爆炸后的产物。观察图片中的槽体细部可发现,槽内生成有鼓泡状结构体,应是在高温熔融作用下形成。产生这种现象的过程是:陨石在坠落过程中先被强气流在熔融状岩表冲击出深坑气槽,继而槽体表层在高温作用下发育出鼓泡状的熔融结构体。这类气槽标本在孙吴陨石中时有所见。

标本五,见图5、图6。

图5

图6

  该标本属孙吴陨石中罕见的高脊气槽形态。图5展示气槽标本的俯视面,观察到标本已不完整,呈长筒形岩体的一端出现解体时的断裂面。岩表熔壳完整,通体分布有气印和熔流线,尚有少许在熔融状态下形成的鼓泡状结构凸显其上。气槽位于岩体的一端,由于陨落过程中高温强气流猛烈定向的冲击,整个槽体在持续的烧蚀汽化作用下已呈峡谷状深陷于岩体之内,致使气槽的边脊如同峻峰般在两侧高高耸起,成为陨石气槽形态中的一大奇观。图6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该标本的气槽构造,可感悟到在定向陨落时强气流的冲击力集中作用于陨石体一隅的真实效果。这种罕见的气槽形态,笔者称之为高脊气槽。

标本六,见图7、图8。

图7

图8

  图7展示该陨石标本在降落时最先撞击入地表的头部特写。标本头部呈向上偏斜的收敛型斧刃形状,熔壳完整亮丽,且具备双重熔壳特征。观察到一侧熔壳上粘附有土褐色的地面物质,陨石头部特征明显。图8展示其对应面的细部特写。对应面应为该陨石的尾部,与收敛的刃状头部不同,其尾部岩体呈渐次扩大的平面形态,但陨落后的尾部岩面已在高温气流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橢圆形的冲击气槽,可观察到熔壳呈双重性,槽体四壁尚留有冲击熔融汽化过程中物质流动的固化痕迹。陨石尾部形成气印或气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为定向降落,陨体应保持固定姿态与气流稳定相互运动;二是陨体尾部须有一定的面积空间且呈平面的形态,类似子弹状。其形成原理是: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从头部划过的强气流将陨体尾部空间压缩成真空状,同时会在陨体平坦的尾部形成强大的回旋冲击气流,陨石尾部的气印、气槽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若陨石尾部无平面构造,而是呈突出的收敛型尾部,是不可能产生回旋气流的。具备这种尾部特征的定向陨石罕见,所以此类标本极少。在此,笔者再展示一块尾部呈气印形态的陨石标本,以佐此文之观点。见:图9,标本全貌、图10,尾部气印特写。

图9

图10
  贯通型气槽是另一种气槽形态,多形成于体量小的陨石体上,较少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