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陨石中的熔流线特征
熔流线是指陨石在降落时高温气流在陨石岩表(熔壳)的熔凝过程中留下其高速运动时的线状物质流动痕迹。熔流线与熔壳、气印一样,是陨石外观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鉴陨石的重要依据之一。初学者对陨石的熔壳与气印尚能辨别,却对熔流线了解有限,缺乏感性认识;再则,孙吴陨石由于其彗星属性,相对于其它陨石,它的熔流线特征显然在形态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把孙吴陨石的熔流线特征加以系统的梳理,以专题阐述昭示于众,是我写作此文的初衷。
孙吴陨石的熔流线大多数呈现出细如发丝的纤细型特征,而实际上许多熔流线的直径要远小于头发丝,这是它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具备熔流线特征的孙吴陨石可占到总数的50%左右,这是它的普遍性。若借助图片将孙吴陨石纤细型熔流线真实而鲜明的加以展示,有一定的拍摄难度,因为肉眼观察实物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图片。以下展示孙吴陨石熔流线标本实例。 标本一,见图1。
图1
标本呈舌状长扁平体,熔壳完整呈亮丽的釉质光泽。图1展示陨体头部一侧的细部特写(何谓头部,我已有论述,即:陨石坠落最先触地的部位,而对应的另一端为尾部。陨石头部或多或少包容有不易去除的地面附着物,此为头部特征)。可清晰的观察到熔壳上呈现出一道道如同发丝般纤细的熔流线痕迹,这种细如发丝的纤细型熔流线正是孙吴陨石外观形态的特征之一。在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熔流线大多生成于陨石的头部区域周围,这是因为在陨体与气流相互运动的过程中,陨体降落的顶端部位所承受的空气阻力最大,因此,陨石头部四周熔凝中的物质流动痕迹最为明显,而且陨石头部体积越大其生成的熔流线就越密集。这些特点将在下面的标本展示中有进一步生动的体现。
标本二,见图2。
图2
标本熔壳完整光泽,发育有浅气印及气槽。图2展示标本头部的一处细部特写。可观察到熔壳上生成有数道纤细的熔流线,并且在附近的熔壳上也能隐约看到熔流线的痕迹。
标本三,见图3。
图3
标本降落触地的头部形状大而舒展,与其对应的尾部则呈逐步收敛状。其熔壳完整而亮丽,有浅气槽及气印分布。图3展示其头部特写。观察到有众多方向划一的熔流线密集分布其上,虽形态纤细,但道道痕迹仍清晰可辨。
标本四,见图4。
图4
标本熔壳完整亮丽,气印发育良好。图4展示标本头部区域特写。可观察到在熔壳的气印之间有成束的熔流线显现,其流线的运动轨迹与陨体坠落时形成的头尾方向相一致。
标本五,见图5。
图5
图5展示标本锥形头部的细部特写。可清晰的观察到以陨体头部顶端为中心而扩散的熔流线呈放射状向四个岩面辐射开来,这种点状放射型熔流线展示了陨石定向降落时陨体顶端熔融状态下的物质流动轨迹。
标本六,见图6。
图6
标本呈扁片状,是高空爆炸产物,熔壳完整而亮丽。图6展示陨石头部形成的大片而密集的熔流线痕迹特写。可观察到在熔流线生成区域内有因熔壳局部破损而显露出的黄褐色颗粒状岩体结构,据此可认定此标本为孙吴陨石中的细粒结构类型。
标本七,见图7。
图7
此标本已在上篇《气槽形态》中做过介绍和展示,它就是该文中引人注目的标本五“高脊气槽”陨石,而本文要展示的则是此高脊气槽岩样的另一面。图7展示该标本对应面的全貌。可观察到标本具有亮丽的熔壳和形态各异的气印,但最醒目的还是通体呈现出的一束束熔流线群,它们与陨体坠落方向保持一致,那犹如离弦之箭的道道划痕使得整块标本动感十足,与另一面的高脊气槽形态相得益彰。标本一端的断裂面结构显示,它属孙吴陨石中的金属物质结构类型。
标本八,见图8。
图8
此标本同样在《气槽形态》中有过展示,即该文图中有着流畅宽体气槽形态的标本三。本文展示它的对应面。图8展示标本头部区域的细部特写。可观察到纤细而清晰的熔流线密集分布于熔壳之上。
标本九,见图9。
图9
此样品在《空腔现象》一文中做为标本二展示过外观和切面。其熔壳亮丽,气印鲜明,头部呈现密集型熔流线,为金属物质结构陨石。本文图9展示其头部熔流线一个局部的特写。釉质黑色熔壳在强光拍摄下反射成银色的金属光泽,宛若游丝般细密的熔流线如同泛着水波的激流沿着陨体一泻而去。
标本十,见图10。
图10
标本呈厚片状,熔壳完整亮丽。图10展示陨石头部区域的细部特写。诚如前面的标本展示,可清晰的看到其头部一侧生成有纤细而密集的熔流线。
标本十一,见图11。
图11
此陨石即是早先《请教》一文中的“图1”,曾做为孙吴陨石的外观标本展示过它的一个岩面:双重熔壳亮丽且发育有形态各异的气印。图11展示其对应面的细部特写,可观察到熔壳上呈现出密集而纤细的熔流线,特征鲜明。 标本十二,见图12、图13。
图12
图13
这是一块陨石的外壳残片,壳体15×9×3厘米,质量较大,重652克。图12展示标本的外壳岩面。可观察到壳面虽有风化,但残存熔壳仍隨处可见;同一方向粗而短的熔流线和浅气槽遍布岩面,这种粗而短的熔流线可能在其它类型致密结构的陨石中属常见,但在孙吴陨石我所接触到的标本中却为仅见。从标本残块上熔流线形态的粗犷大气来看,原陨石体既使不能称厐然大物,其体积也决不会小,昭显出大型陨石降落时天地摩擦流熖滚滚的陨体巨变。因此,这应该是一块陨石母体的外壳残片。图13展示标本对应面的岩体内部结构。断裂面新鲜且无熔壳生成,是低空爆炸产物。观察岩面,是我们所熟悉的孙吴陨石特有的硅酸盐物质与金属物质融汇交错的结构体,岩体上呈现出各色卵石状砾岩颗粒和无处不在的空腔构造。这清楚的表明:这块壳片标本正是孙吴陨石母体在陨落过程中第一次爆炸解体前所形成的初始熔壳外观!基于孙吴陨石的彗星特性,极速陨落与疏松的陨体结构这二点注定了孙吴陨石母体要历经二次以上空中爆炸解体的陨落过程,这也是孙吴陨石中小块居多而大块(5公斤以上)甚少的原因。孙吴陨石母体的初始熔壳能在连续爆炸解体的冲击下得以幸存,殊为不易。
通过实践发现,有些孙吴陨石虽具备熔壳,却未见熔流线,甚至气印也极少,这应该是翻滚降落的结果。经笔者观察,具备熔流线的孙吴标本,其流线体基本与陨体的头尾保持同一方向,目前暂未发现有方向混乱的熔流线出现在孙吴陨石上。这种熔流线方向划一的现象是否与定向降落存在必然的联系?笔者认为:但凡陨石体头部区域出现密集型的熔流线群,且与陨体其它部位的熔流线相呼应,共同生成与陨体头尾方向相一致的熔流线走向,这样的标本具备鲜明的定向降落特征,可以判定是定向陨石。因此,与上篇《气槽形态》一样,判断陨石的定向与否,外观形态上的气槽与熔流线是重要的依据。总之,陨石的熔流线特征在孙吴陨石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它那细若游丝的物质熔流痕迹是孙吴陨石的独特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