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标本六,见图13、图14。
图13

图14
  图13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为砾岩结构,观察到有一处自然形成的小空腔体。图14展示其对应面中占据显著部位的空腔体断面全貌。可观察到空腔体断面构造清晰,腔体约为7.5×4.8厘米;薄壁,厚度为0.1厘米左右。在图片所示的腔体上方有一个指状突出部,其周围腔壁厚度为0.5厘米。关注的重点是空腔体内的析出物,观察到该空腔体内的高温析出物渗出量极多,呈山丘状,占据了空腔体内的大部分空间。从空腔体的下部可清晰的看到腔壁与析出物团块并非一体,构造上界线分明。
2)多层壁空腔体是另类空腔的又一种形态,暂发现二例(标七与标九)。
标本七,见图15、图16、图17。
图15

图16

图17
  图15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为砾岩结构,岩面一侧簇生有四个小的单壁空腔体。图16展示其对应面,正中呈现一个3.5×3厘米的椭圆形空腔体断面,腔体残深为2.5厘米左右。经观察可发现其空腔体的腔壁具多层构造。在它左侧尚有一个小空腔体,其腔壁断面也存在细微的多层壁纹理;而岩面另一侧的一个2.3×1.6厘米小空腔体的腔壁断面同样呈现多层壁纹理的构造。图17为正中大空腔体的腔壁细部特写。从显示的断面清晰部位处细数,腔壁可达八层之多。探视腔体内部,发现其腔壁构造并不完整,腔体内有一处部位腔壁消失,显露出一块黄褐色卵石光滑的石面(见图中空腔体内壁的右侧)。
标本八,见图18、图19、图20。
图18

图19

图20
  图18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岩体呈薄片状,有卵石崩脱后的凹坑,为砾岩结构。图19展示其对应面所呈现的空腔残骸。残体长约7.3厘米、宽约4.8厘米。实际上该标本为空腔体壁壳残片。观察到腔体内壁为黄色硫化物复盖,其间出现的暗红色物质带当为粘土物质高温质变后的结果。该标本重点关注是它内壁上呈现出的重重叠叠的多层壁现象,似乎比标本七更为突出。图20是从标本侧面来观察,发现其内壁的多层构造体只是表象,实际是内壁上生成的黄色硫化物本身的自我堆积层而已,并未出现在金属物质腔壁构造中,与多层壁构造完全是两回事。虽非多层腔壁构造,但其腔壁上硫化物多重堆积层的奇特现象同样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笔者对此有自已的见解,限于文章篇幅不再展开)。
3)另类空腔中尚有一种罕见的空腔体内衍生空腔体的奇异构造,这种腔中有腔的陨体构造暂发现二例。
标本九,见图21、图22、图23。
图21

图22

图23
  图21特意展示标本的一个侧面,可观察到空腔体壁壳外的岩石残体已所剩无几,存在卵石崩脱后的凹坑,为砾岩结构,还观察到空腔残体的腔壁呈现三层的重壁构造。与标本八相同,该标本实际是陨石经多次解体后的空腔壁壳残片。图22展示空腔体内壁残面。空腔残体长约10.5厘米、宽约7.4厘米,腔壁厚度在1~0.5厘米之间,腔壁上呈现黄色硫化物分布。观察到腔体中心部位又生成有一个小型的空腔体构造,虽经爆炸解体时冲击波的横扫,但留存于大空腔体内壁上的小空腔壁残迹却清晰完整。小腔体约4×2.5厘米,略呈长方型,腔壁厚为0.1厘米;内壁上同样生成有黄色硫化物。图23揭示小腔体一端尚未遭到破坏的腔体内部特写,可见到其腔体空间极为局促狭小,这是一个依附于大空腔体腔壁而衍生出的小空腔体构造。
标本十,见图24、图25。
图24

图25
  图24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有卵石崩脱后的凹坑,为砾岩结构。图25展示其对应面。观察到该岩面为空腔体内壁的残块,腔体长约8.5厘米,宽约6.4厘米,腔壁厚度在0.4~0.8厘米之间,内壁有黄色硫化物分布。观察到空腔残体上呈现“腔中腔”的构造,内腔体也不完整,残长约6.3厘米、残宽约4.5厘米。图中显示出内腔体的部分腔壁依托于外腔体的腔壁上,因此,与标本九相似,内腔体同样是外腔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内部衍生体。观察到内腔体的腔壁上呈现出大量的高温析出物,呈拉丝堆积状。
  孙吴陨石中的另类空腔令人耳目一新,本文展示的所有图片无疑是陨石标本中的经典画面。沉积砾岩竟与岩浆岩中才能出现的高温熔泡状空腔体共处一体,这种诡异的天体现象是传统地质学所根本无法解释的,如果把它们看作是地球岩石,会令人顿生地质学说皆荒谬的彻悟之感。正因为标本是陨石低空爆炸的产物,才能使我们有幸从这些新鲜岩块的断面上一睹孙吴陨石岩体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构造的真实面目。探究另类空腔的成因并非易事,标本显示它们应为早期形成,不可能是在陨落中形成;并且这类空腔体也决非自然生成,而是外力作用下的产物。那末,是何种外力作用产生出这样的空腔构造呢?有一种可能是天体间碰撞产生的冲击作用所致。这种冲击作用能在岩体内产生冲击角砾岩化现象,并能形成质变的冲击脉体,是导致小天体分异进程的重要因素。冲击角砾岩化现象我在前文已有论述,但这种天体间的碰撞冲击能否在岩体内形成结构复杂的另类空腔,看来勉为其难,不具说服力。另一种可能是象卵石这样的砾岩颗粒撞入天体内,在直接的冲击熔融作用下形成空腔。我在《被撞击现象》一文中虽有论述,但并非导致形成空腔。该文的标本图片清晰的显示:撞入卵石在被撞岩体内,其表面呈现一层薄薄的冲击熔壳,并在其周围岩体形成1~3毫米的浅度熔融层,仅此而已,并未出现撞击质变后的空腔,这种成因似乎也不成立。但设想一下,如果在某种作用力推动下撞击体的撞击速度与力度远超于寻常撞击度,是否就会产生撞击质变空腔?这种假设若成立,则腔体内自然就不会存在已冲击汽化的撞入体,并且腔壁上生成的硫化物、腔体内堆积的高温析出物、奇异的腔体构造等一系列疑问都可迎刃而解。再则,在金属质地空腔壁的成因上,笔者认为撞入体本身应该就是金属岩块,在极速撞入后的冲击汽化瞬间即形成金属腔壁,而金属腔壁的厚薄则取决于撞入金属岩块的大小。本文标本三中图7所展示的空腔体断面,其腔体呈水滴状正是冲击力作用于岩体内的经典形态。上述“极速撞击成腔说”仅是一种推测,尚有待于科学的验证。另外,孙吴陨石另类空腔中的析出物也颇具研究价值,它是陨体处于高温作用下的产物,在封闭条件下得以留存于岩体内。其实,低熔点的矿物若在陨体中大量存在时,极可能在陨落的初段和中段就被高温析出岩表进而在翻滚降落中被甩出陨石体外,形成析出物陨石。若考虑到彗星陨石的极速陨落,不排除低熔点物质在坠地后析出陨体的可能性。孙吴陨石另类空腔中发现的析出物形状就象析出物陨石的微缩版,据此可推测析出物陨石的外观,应该有鼓泡堆积状和拉丝堆积状这样的形态。目前陨石界未有报道析出物陨石的信息是我们尚未认识到而已。在笔者的孙吴陨石藏品中发现一块形似鼓泡堆积状的标本,熔壳完整,其极度凹凸起伏的外观形态非同一般,笔者据此定为析出物陨石,下图展示该标本的两个岩面。
标本十一,见图26、图27。
图26

图27
  虽然发现此陨中有卵石存在,但基于低熔点物质在大量排出陨体外时,将岩表的卵石颗粒一并带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尚见过同好拍摄到的黑格今年来华带来的那块被形容为食草动物排出的缕空粪团状怪陨图片,与本文标本十中呈拉丝堆积状的陨体析出物形状相似,直觉告诉我这应该也是析出物陨石。通过本文标本图片的展示和阐述,笔者认为孙吴陨石中的另类空腔应该是大小天体间极速撞击的结果,这是小范围内的超强冲击力作用于宇宙岩体内引发结构质变重建的又一表现形式,相信这个发现能对天体研究有所启迪。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