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
|||
返回首页 | |||
加入收藏 |
第一页 |
孙吴硅质灰岩陨石 在孙吴硅质陨石中,发现一种硅质灰岩结构的陨石。这种硅质灰岩陨石数量极少,目前我暂收集到四块。据孙吴陨石发现者高文和先生介绍,这些硅质灰岩标本分别发现于陨石溅落区内和偏离溅落区外二十公里处(孙吴县境内)。硅质灰岩(又称燧石灰岩)是灰岩硅化质变的产物,灰岩又称灰质岩、石灰岩,它是沉积岩中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地质学认为,灰质岩是由早期的稀泥状物质在水体平缓的海洋或湖泊的水底经长期沉积而形成。灰岩细分为碎屑和晶粒两种结构类型,重要的是这两种结构的灰岩都与生物体有关:碎屑结构中存在生物体碎屑;晶粒结构则是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组成。显然,灰岩的成因与生物体密不可分,而硅质灰岩陨石来自宇宙,其意义非比寻常!硅质灰岩陨石原本应归于《孙吴硅质陨石》一文中,但考虑到该类标本的特殊意义,故单独列题加以阐述,同时也可为下一篇终极收官之作在文章立意上作呼应。 孙吴硅质灰岩陨石的灰岩属性清晰,岩面呈硅化的釉质光泽,外观形态具备鲜明的陨击特征。 标本一,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标本重1280克,硅质灰岩结构,呈灰褐色,具釉质光泽。该标本有三处低空解体形成的断裂面。图1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观察到岩面呈深度凹凸不平状,这是标本在陨落过程中陨体处于熔融状态时遭受撞击所形成。岩表呈现有五处嵌有撞入体的陨击坑,嵌入体均为黑灰色富金属矿物团块,其中一处陨坑内嵌有一块质地为斜长石的矿物颗粒。图2为该陨击面的细部特写,撞击痕迹醒目。图3为另一个岩面上的陨击嵌入体细部特写,可清晰的看到嵌入体中含有卵石颗粒。上述陨击嵌入体均为孙吴主体陨石中的富金属砾岩结构在陨石爆炸解体时溅出的碎屑。图4为图1的对应面,未见陨击痕迹,从所呈现的解体断裂面上可观察到该硅质灰岩陨石为晶粒结构。 标本二,见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标本重1916克,硅质灰岩结构,呈浅灰色,具釉质光泽。该标本岩体上呈现有太空沙砾撞击体的众多撞击孔洞和冲击沟槽。要指出的是,传统地质学认为地球灰质岩上也存在孔道沟槽现象,那是底栖生物(生存于水底的蠕虫类生命体)活动的遗迹构造,这些遗迹化石包括岩面上的停息迹(浅坑)、爬行迹(连续的线形槽)、觅食及啮食迹(食泥性生物吞食有机物时留下的有规则的旋卷弯曲移动槽痕)和岩体内的钻孔迹(管状甬道)、居住迹(具方向性的管状穴)等诸类石化遗迹构造。显然,地质学所指的地球灰岩生物活动遗迹构造与本文将要阐述的硅质灰岩标本上的陨击痕迹完全是两个概念,表现在外观形态上也截然迴异。图5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观察到标本岩面上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冲击槽体和撞击孔洞痕迹,因此,可断定标本在陨落过程处于熔融状态时遭受到不同角度全方位的陨击。图6为一处嵌有太空沙砾的陨击坑细部特写,砾石的棱角在短促的冲击槽体上划出数道清晰的沟脊,这种沟脊现象在本文标本槽体上具有普遍性,这个特征是有别于地球灰岩生物活动遗迹的重要依据。远古的蠕虫类底栖生物在水底泥状物质体中的活动是依靠其柔软平坦的腹部收缩蠕动前行的,其甬道应平滑而弯曲多变,不可能在上面留下沟状划痕,况且物理冲击孔道与生命体拓展的甬道在方向性和形态上均有本质的区别。图7展示岩面一处细部特写。不同角度和方向撞击而成的陨击痕迹共现方寸之间:上方为来自垂直方向撞击而成的一个撞击孔洞,穴内撞击体隐约可见;下方左侧为来自平行方向的一条冲击槽体,撞入的砾石最终嵌入在槽迹尽头;下方右侧有三条冲击槽体,中间一条槽道中尚滞留有三颗小沙砾体。上述冲击槽体内均呈现沙砾体划出的沟脊特征。图8为局部陨击槽特写,左侧先遭小沙砾平行方向的擦划并形成冲击槽体后突入岩体内;随后另一沙砾体逆向来袭,在岩面划出弧形冲击槽并将前者槽迹部分抹去后钻入右侧岩体。槽体内沟脊特征清晰。图9为该岩面左上角仅有的一处断裂面特写。从断面观察,该标本为灰岩晶粒结构。断裂面上显示出太空沙砾以不同角度射入灰岩熔融体内的运动轨迹,这些射入轨迹均呈直线状。图10为标本对应面。岩面同样呈现有众多的平行冲击沟槽和垂直撞击孔洞。图11为该岩面陨击痕迹细部特写。图12为一处嵌有沙砾撞入体坑穴的细部特写,与对应面的图8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撞击方向正好相反。图13为标本一端的岩面细部特写。其上分布有众多的撞击孔洞,尚有二条撞击沟槽横穿岩面。整个岩面呈土棕色,此端应为陨体着陆时的头部。此标本与标本一均为硅质灰岩陨石的代表性例证,虽然标本上的孔道并非宇宙生物活动遗迹,但灰岩属性足以说明一切。标本陨体上所呈现的陨击形态为我们正确区别灰岩陨石与地球灰岩上的生物活动遗迹化石提供了令人信服而直观的实物样本。
|
上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