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
|||
返回首页 | |||
加入收藏 |
第一页 | 第二页 |
标本三,见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标本重3612克,硅质灰岩结构,呈浅灰色,具釉质光泽。图14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可观察到岩面上有少许撞击孔洞存在,其右侧有一道斜贯陨体的沟槽,这是陨体坠落时与另一陨体擦身而过之际刮划出的撞击沟,这种沟状刮划条痕在大型陨石中时有所见。图15为对应面。观察到岩表分布有来自不同方向的撞击孔洞,其中有些孔洞带有冲击槽体。图16为部分撞击孔洞细部特写。图17为该岩面俯视图。图18展示上述两个岩面的底面。此岩面光滑润泽,呈内曲弧度的弓形,其上同样分布有撞击孔洞。图19展示另一处岩面较大的撞击孔洞细部特写。该孔洞直径为0.7厘米,孔洞进深1.4厘米。 标本四,见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标本重21576克,为我处孙吴陨石标本中的重量之冠。硅质灰岩结构,呈浅灰色釉质光泽。该标本外形颇异,有上下二个平行的岩面,与之垂直的岩体呈三个大面二个小面,形成七面体形态。图20展示其中的一个平行岩面,此为该标本的观察重点。岩面遍布密集的撞击孔洞,陨击现象堪称经典。从一些孔穴中显露出的撞击嵌入体来看,应为猛烈沙砾雨袭击灰岩熔融体后的产物。由于持续高密度撞击,岩面在融入大量沙砾体后色泽已呈泛白状,而宇宙尘埃云团也被沙砾雨裹挟而来,并在撞击面上留下棕黄色的印记。图21、图22展示该陨击面的细部特写。图23为平行对应面,未发现陨击现象。观察到下方的岩体平整,岩面交接处呈棱角状。图24展示垂直于平行岩面的下方两个岩面。与上图的俯视效果一样,岩面平整,交接处棱角分明,显得中规中矩。其中一个岩面上呈现有数处撞击孔洞痕迹。图25为上述撞击孔洞的细部特写。这些撞击孔洞具有不同的方向性,有些孔洞带有呈现沟脊痕迹的冲击槽体;另外,观察到岩面呈现出众多的半弧形圈状纹路,此现象我在一些玛瑙陨石和硅质陨石上已多次发现,这是否为降落中产生的气印在硅质陨体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尚有待探讨。图26展示垂直于平行面的另外一大二小三个岩面。岩面上部分布有少量撞击孔洞,其中一个小的岩面呈向内凹陷状。 已知上述孙吴硅质灰岩陨石标本分别收集于孙吴县境内的两个降落区,一处是一百平方公里的孙吴陨石溅落区,另一处是在偏离此溅落区二十公里外的区域内。分析本文所展示的四块陨石标本,它们的来源地应该是明晰的。首先,从岩相学来看,标本一的岩体呈灰褐色,岩体断面显示为灰岩晶粒结构;标本二、标本三、标本四的岩体呈浅灰色,岩体断面显示也为灰岩晶粒结构(标三、标四可从岩体局部破损处观察到内部结构)。但是,标本一与后三块标本虽然同为硅质灰岩中的晶粒结构,却在岩体色泽上有明显差别,它们显然不是来自同一处硅质灰岩陨体。其次,从陨击特征来看,标本一岩表上的撞击嵌入体与来自孙吴陨石溅落区的玛瑙陨石、硅质陨石上的嵌入体一致,均是孙吴主体陨石上溅出的岩块、碎屑。可见标本一显然是收集于孙吴陨石溅落区;而标二、标三、标四上的撞击物为太空沙砾,这在溅落区标本上不具代表性,由此把这三块灰岩标本的收集地归于偏离溅落区二十公里外的那片区域内应顺理成章,并且这三块硅质灰岩陨石应是有别于主体溅落区的另一次陨石降落事件的产物。致于本文披露的这些标本究竟来自哪个类地行星,是火星吗?我尚无法回答,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终会有结论的。总之,灰质岩属生物成岩范例,而硅质灰岩陨石的发现其本身就是探索地外生命课题的重大突破!它的面世使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又迈出了令人欣喜的坚实一步。游离于苍冥星云中的UFO似乎在变幻腾挪中捉弄着人们困惑的目光,实感无奈;但在自投归宿的天外来石中隐藏的原始生命遗迹,却在暗处撩拨着韧者的求索之心,揭秘的时刻会远吗? |
上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