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4 结论

    综上所述,孙吴陨石无论是从矿物——岩石学特性,还是从化学组成、结构来看,均与已知的陨石特征相距甚远,它显然不是来自小行星带或行星,而只能来自于宇宙中一种质量小、密度稀疏而且结构复杂的天体。那么,有没有这种神秘的天体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彗星。彗星是宇宙中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彗核部分,已知彗核的平均密度在每立方厘米1克左右。由于人类目前尚无法窥见彗星的真实面貌,所以科学界对彗核的结构、构造众说纷纭,有“沙砾模型”说、“致密核模型”说、“冰冻团块模型”说(脏雪球)等等③。总之,彗星体应该是由宇宙尘(宇宙尘埃)、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包括太空沙砾)和固态水以及各种气体凝固而成的冰块等物质拼凑而成的聚合体。密度小而松散,结构复杂无序是彗核物质结构的特征。如果把彗星的这种特征与孙吴陨石加以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竟是如此相象,如此吻合!从彗星的角度来解释孙吴陨石,一切将显得合情合理。

(1) 孙吴陨石D型、E型标本上发现的粉尘状物质是颗粒直径<0.2mm的微粒~等粒结构,似曾相识。2005年,美国航天局在对“坦普尔1号”彗星执行“深度撞击”任务之后发现彗核表面是细粉状物质,撞击后释放的物质颗粒比细沙还小,更像是滑石粉。这说明,这种像“滑石粉”一样的物质应该就是宇宙尘,它是彗星物质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月球和火星的表面也有粉尘状物质存在,但有所不同。已知月球月壤中月尘的颗粒直径<1mm,大于宇宙尘④。而孙吴陨石上的微粒粉尘状物质的特征与宇宙尘相一致,应该是彗星的组成物质——宇宙尘。

(2) 孙吴陨石中F型、G型标本中呈现大卵石状颗粒,其物质结构明显有别于球粒陨石中的球粒,表现出沉积岩中陆源碎屑砾岩的某些特征,但又有区别。这类标本应该来自与地球自然环境相类似的行星。在行星遭受外来天体的巨大撞击后,岩石碎块逃逸行星的引力,其中的一些岩石碎块后来为彗星俘获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3) 孙吴陨石中普遍存在的空腔现象应该是彗核内外大量存在的冰块的“栖身之地”。当彗星体在陨落过程中或坠地后,这些冰块挥发逸出后形成空腔。在标本空腔的腔壁上所呈现出的吸水性特征证实了这一现象。

    种种现象已证明,孙吴陨石确实是宇宙中拼凑而成的聚合天体。它的A型、B型和C型标本的显晶质细粒结构和金属团块结构具备岩浆岩的特征(在A型、B型标本中偶尔出现的卵石颗粒,应为彗星体内不同质地的岩石在混杂融合过程中有卵石颗粒闯入无球粒石体中而成。这与E型标本成因相同);而F型、G型标本的卵石状颗粒结构则具有沉积岩特征;代表着宇宙尘的D型和与矿物体交汇过渡的E型标本以及无处不在的冰块空腔体充斥其间——彗星已经通过在黑龙江省孙吴县溅落的残块实体,将它真实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差距如此之大,以致许多人认为这不是真的陨石。它完全不符合我们对石质陨石的理解。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这是美国布朗大学地质学教授舒尔茨率研究小组对2007年9月15日坠落在秘鲁南部的一块降落陨石所作的观察后发出的感慨⑤。的确,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孙吴彗星陨石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太阳系中的神秘天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参考文献

① 侯渭,谢鸿森。 陨石成因与地球起源。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62——247。

② 王道德,缪秉魁,林杨挺。 陨石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分类。极地研究。2005。17(1):45——74。

③ 张钰哲,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天文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155——160

④ 欧阳自远,等。 月球科学概论。 北京:中国航宇出版社,2005:138——189。

⑤ 参考消息。 2008.3.13:第七版。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