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孙吴陨石中的宇宙尘物质

 

  孙吴陨石中存在粉尘状物质,其物质特征为黄褐色微粒~等粒结构。我在“孙吴发现彗星陨石”一文中就此论述:“孙吴陨石的D型、E型标本上发现黄褐色微粒~等粒结构。这是一种无杂质极纯净细腻的粉尘状物质,颗粒直径小于0.2毫米。D型标本完全由这种粉尘状物质组成,虽压缩成团块状,但仍不够致密坚实,用指甲即能抠出粉尘。标本有着完整的熔壳,可以排除陨石坠地后地面物质填入陨石体的可能性。E型标本结构则显示出这种微粒物质团块在特定的彗星环境中与其它矿物集合体融汇结合的过渡类型”。并且在论文的最后对此作出结论:“孙吴陨石D型、E型标本上发现的粉尘状物质是颗粒直径小于0.2毫米的微粒~等粒结构,似曾相识。2005年,美国航天局在对‘坦普尔1号’彗星执行‘深度撞击’任务之后发现彗核表面是细粉状物质,撞击后释放的物质颗粒比细沙还小,更像是滑石粉。这说明,这种像‘滑石粉’一样的物质应该就是宇宙尘,它是彗星物质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月球和火星的表面也有粉尘状物质存在,但有所不同。已知月球月壤中月尘的颗粒直径大于1毫米,大于宇宙尘。而孙吴陨石上的微粒粉尘状物质的特征与宇宙尘相一致,应该是彗星的组成物质宇宙尘”。这种D型纯宇宙尘结构的陨石标本在孙吴陨石总体中数量较少,而E类过渡型标本要略多一些。

  宇宙尘,又称宇宙尘埃,为宇宙中由众多细微的岩石和金属粒子组成的一种固态尘埃。宇宙尘的尘粒直径大致在10微米到0.01微米之间。自宇宙大爆炸起,宇宙尘便存在于浩渺的宇宙之中。宇宙尘的来源在科学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普通恒星,恒星的尘埃通过太阳风被释放出来,然后散布于星际空间;另一种说法认为宇宙尘是彗星瓦解后的产物。还有说它来自于超新星或者形成于早期的宇宙黑洞。目前科学界认为宇宙尘埃大致有二类,即:彗星尘埃和星际尘埃。前者由于其物质的原始形态在彗星的超低温环境中得以永久保存而成为揭开太阳系起源之谜的珍贵标本;后者自身是产生恒星和行星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在时机成熟时(超新星爆发),便形成旋转的星云盘,这是形成星体的初级阶段,而星际尘埃则成为构成星体的原始材料。由于宇宙尘是宇宙中的古老物质,所以它对于探寻宇宙星体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有微陨石之称,成为科学家极力捕捉的对象。美国的星尘号探测器上安装有专门收集宇宙尘埃的工具“稀密封”,这是一种气凝胶,用纯二氧化硅在特殊仪器中制作,经加热和降压,形成多孔海绵状结构,状如淡蓝色的固态烟,其空气比例达到99.8%,手感几乎无份量。可见科学家为了获得宇宙尘标本,是煞费苦心而不计工本的。
本文将展示由粉尘状物质即宇宙尘所单独构成的孙吴陨石D类标本以及由宇宙尘与矿物集合体融汇过渡型的E类结构标本。

标本一,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图1

图2 图2

图3 图3

图4 图4

  标本外观熔壳基本完整,局部熔壳有多处破损。通过观察标本不同部位的破损面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完全是由黄褐色粉尘状物质所组成,属孙吴陨石中的D类标本。图1和图2展示标本的一面及其对应面的外观形态,可观察到熔壳呈黑亮色,表面发育有浅气印及气槽,尚有纤细的熔流线分佈其间。图3展示另一侧的一处破损面细部特写。破损处中间呈现的新鲜凹坑是笔者试用指甲轻松抠出的,所抠出的粉尘状物质为黄褐色,质地极其纯净细腻,呈微粒 ~等粒结构。图4显示将这种粉尘状物质在指尖上轻轻捻开,可观察到这种微小的粉尘物质在指尖衬托下呈浅浅的一抹浮尘状,用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其颗粒。巳知宇宙尘的颗粒直径在10微米~0.01微米之间,而此标本的尘粒直径与宇宙尘完全吻合,因此,这类来自孙吴陨石中的粉尘物质应该是宇宙尘埃中的彗星尘埃,孙吴陨石物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证实了这种粉尘物质来自彗星的论断。而宇宙尘中的另一类星际尘埃则不具备这种特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宇宙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易清除性。例:用湿布擦拭孙吴陨石粉尘结构处,则此沾有黄褐色粉尘痕迹的拭布在清水中难以洗净,既使反复搓洗多次,仍会有痕迹存在;若使用肥皂,搓洗一遍也难以清除;而沾有普通灰尘或泥渍的拭布只需在清水中漂洗一、二遍即可洗净。这是因为宇宙尘的细微粒子远小于地球灰尘和泥土的颗粒,粘附于织物的纤维上因附着力强而不易淸除。因此,不易清除性是鉴定宇宙尘的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