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孙吴陨石中的细粒结构

 

  孙吴陨石岩体中存在细粒结构类型的标本。这是宇宙中的砂尘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逐渐聚合胶结而成的带有基质的颗粒状天体结构,它不但与地球岩浆岩中显晶质结构的形成原理不同(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缓慢结晶而形成),而且与地球沉积岩的结构也明显有别。我在“孙吴发现彗星陨石”的论文中将这种结构的陨石标本定为孙吴陨石结构类型中的A类和B类(注:我在原文中将这两类标本归为显晶质结构,有误。另外,“等粒结构”一词也不妥,因其结构中的矿物颗粒并非大小均一,特此更正),前者为深灰色富金属细粒结物,后者为黄褐色细粒结构。并加以阐述:“孙吴陨石A类、B类标本应该是无球粒陨石,但偶尔在其表层出现的厘米级卵石状球粒又特殊于无球粒陨石。A类富金属细粒结构标本在无球粒陨石中当为首见,但它又与B类贫金属标本同现于一个陨石母体,决非行星陨石所能解释”。
  岩石学上根据岩浆岩中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凡岩石中凭肉眼观察或借助于放大镜能分辨出矿物颗粒者,称为显晶质结构。根据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大小,显晶质结构大致分为:粗粒、中粒、细粒、微粒结构。孙吴陨石上的这种由宇宙砂尘形成的带有基质的颗粒状天体结构,颗粒直径大致在2~0.2毫米之间。暂且按岩石学的这种标准来划分,拟定为细粒结构。
  A类深灰色富金属细粒结构。其在孙吴陨石中所占的数量并不多,以下展示其中的三块标本。

  标本一,见图1、图2。

图1

图2

  图1展示标本的外观形态。可以观察到标本外观虽有所风化,但其残存熔壳和一些气印仍清晰可辨,有不同矿物成分的近厘米级砾岩颗粒凸显于岩表之上。图2展示标本断面结构持写。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其岩体内部结构是由粒度不等的矿物碎屑以及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起到胶结作用的富含金属物质的基质所组成,断面结构呈深灰色。从岩表及内部结构来看,其矿物颗粒的组成物质较丰富,能大致分辨出的有:石英、鈣长石、云母、橄榄石等。在断面的下方分布金属物质富集的灰黑色结构带,并延伸于整个断面下层。此类标本的成岩过程与我在《空腔现象》一文中对冰芯陨石岩体形成的阐述是一样的,均为宇宙砂尘的聚合体,结构尚不致密,其质量要大于B类标本。

  标本二,见图3。

图3

  图3为标本断面结构特写。可观察到其主体为各种矿物成分的细粒结构,颗粒间隙有基质包裹,断面总体呈深灰色。在断面下方基质因金属粒子增多而色泽加深,发现有二颗直径在1~2厘米的卵石状砾岩颗粒包裹其间,其中一颗卵石已隨陨石的断面而断裂,断裂面显示该卵石矿物成分不纯,内含大量杂质。

  标本三,见图4。

图4

  图4展示标本断面结构特写。通过观察可看到:整个断面层理分明,上层为灰褐色细粒结构,间隙有基质充填;下层虽也为碎屑颗粒结构,但其粒度明显小于上层的颗粒,且色泽呈灰黑色,层理色差明显。基于下层结构的碎屑颗粒肉眼可辨,其粒度应不会小于0.2毫米,故仍可称为细粒结构,颗粒之间似有基质存在。在展示面的左侧,突显有三颗厘米级的卵石颗粒,周围结构为下层灰黑色岩体的向上延伸。
  B类黄褐色细粒结构,质量小于A类标本,其岩体成因也与A类结构相同,均为宇宙中砂尘的聚合体。数量少于A类标本。

  标本四,见图5、图6。

图5

图6

  图5展示标本外观形态。灰黑色熔壳完整亮丽,可观察到岩表呈双重熔壳的特征。孙吴陨石呈现双重甚至三重熔壳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与它不致密的岩体结构有关。熔壳上有气印和气槽分布。图6为局部的断面细部特写。其断面呈黄褐色细粒结构,有基质存在,并有少许灰黑色物质掺杂其间。此类标本细粒结构的粒度与A类细粒结构粒度相同。B类标本与A类标本结构上的色泽有异,是由其基质中金属粒子含量多寡而决定的。

  标本五,见图7。

图7

  图7为标本断面结构特写。其内部结构虽为黄褐色细粒结构,但与标本四略有不同的是,其颗粒聚合胶结的更致密,充填的基质明显减少。同时,观察到在黄褐色细粒结构的下部宛延伸展着一条约2毫米厚度的金属物质结构带,这种黄褐色细粒结构与金属物质结构并存不悖的层理构造是孙吴陨石的特色。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