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撞击变形玛瑙。 玛瑙处于高温胶态状时,遭到外力的撞击极易变形,这种物理特性也是固态玛瑙所根本不具备的。下列标本将展示胶态玛瑙遭到陨击后的不同形态。
标本二十二,见图27。 图27
标本重213克,棕红色。’图27从偏侧的角度展现标本的受创面。显示该玛瑙在即将冷固的时刻遭到体量相仿的小天体撞击,瞬间被削去部分岩体。可清晰的观察到受创断面在反光下呈现出丝丝流波状条纹,这正是玛瑙胶体固化时岩面胶质冷凝收缩的痕迹。
标本二十三,见图28。
图28 标本重241克,棕褐色。图28展示标本被猛烈撞击后的外观形态,玛瑙创面明显凹陷,并形成鼓泡状突起和一条挤压变形的孔洞。
标本二十四,见图29。 图29 标本重85克,橙黄色。图29展示标本的扇面状外观形态。经观察可发现该玛瑙显然遭到太空沙砾的多次光顾,撞击作用力使之塑造成凹皱交错状。
标本二十五,见图30、图31。
图30
图31 标本重67克,浅黄色。图30为其中一面。中央形成一个深度撞击坑;图31为其背面,在对应面的撞击作用下,这个面在同部位相应的被冲击出一个凸出的鼓包。一凹一凸,宇宙天体撞击变形现象在此得到鲜明的展示。 6)玛瑙陨体碎块。 前面所展示的标本均为体形不大的单体玛瑙陨石,但在孙吴玛瑙陨石中有一些体形较大且内含杂质较多的玛瑙陨体,色泽呈浅褐色或深褐色,以解体后的碎块形式出现在陨落区。它们的外观呈现类似陨石的熔壳和气印,有的具有撞击和擦碰的痕迹。
标本二十六,见图32。 图32 标本重851克,浅褐色,有断裂面。图32展示其中一个岩面。体表呈灰白色,部分岩面因陨落后地面物质粘附而呈土褐色;岩面遍布大小深浅不一的凹坑,应为陨落时气流冲击而成的气印;经仔细观察又发现,整个岩表处处均呈现出密集而细小如蝇卵般的颗粒状物质流动痕迹,这与熔流线的形成原理相同。
标本二十七,见图33、图34。
图33
图34 标本重1552克,黄褐色,有断裂面。图33展示其一个岩面,岩表遍布棱角分明的裂隙与皱折,犹似刀劈斧剁一般。图34展示断裂面的细部特写,观察到断面中心部位形成一个小空腔,腔壁上生成有小颗粒结晶体;空腔周围内圈为含有杂质的玛瑙层,外圈则为纯净的黄褐色玛瑙体构成,并形成环状条带纹。
标本二十八,见图35、图36。 图35
图36 标本重856克,深褐色,有断裂面。图35展示其一个岩面,玛瑙体表呈高温形成的灰白色与黑色的颗粒物交错密布状,间有透明晶粒掺杂其中。图36展示断裂面细部特写,陨体内部形成空腔,腔壁上生成的晶簇发育充分,可观察到呈浅棕红色的多面体结晶颗粒已挤满腔体。
标本二十九,见图37、图38。 图37
图38 标本重1510克,黄褐色,有断裂面。图37展示其一个岩面,岩表透出玛瑙质感,致密分布着针尖般细小的微型凹坑,并有相对大些的凹坑散布其间。图38为对应面,岩面呈棕褐色,呈现一些大小深浅不等的撞击坑,并且出现多处与小天体侧面接触留下的痕迹,如:下方呈现一条与之相应大小的天体擦碰而过的直线刮痕、上方及左侧的多处呈现有与太空沙砾贴身擦过的曲线划痕。 本章所述的玛瑙陨石中,导致形成撞击坑的小颗粒天体在撞入玛瑙胶态体后大多成为其组成部分;而相对大些的小天体也可能从玛瑙体内穿膛而过,出口会被玛瑙胶态体回补,如标本八:孔洞末端已可见到对应面薄壁外透进的光亮。所展示的陨击痕迹标本,特别是撞击坑标本,是孙吴玛瑙陨石的主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