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孙吴硅质陨石

   孙吴陨石溅落区除了发现具备碳质熔壳的主体陨石以及玛瑙陨石之外,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硅质陨石。何谓硅质陨石?这是指岩体结构的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的石陨石。这种富硅陨石在陨落时的高温高压环境中所产生的物理与化学变化,与玛瑙陨石相同,融凝后的结果就是重塑陨石残体的硅质岩表而不会形成.碳质熔壳。我们既然认识到玛瑙陨石的存在,那末,存在硅质陨石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其实,做为宇宙星体普通一员的地球,同样也存在富硅岩石。在岩浆岩中,玄武岩中的二氧化硅含量占到45~50%,花岗岩的二氧化硅成份更是达到70%以上;而在沉积岩中,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硅质灰岩(又称燧石灰岩),它的主要成份即是二氧化硅。所以,硅质岩石在地球上和宇宙中是广泛存在的,它们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具备陨落产生的外观特征和陨击痕迹而前者则没有。我认为,宇宙环境中硅质岩石的岩体硅质胶化程度高应该是其特性。

  孙吴硅质陨石的矿物结构成份多种多样,而外观形态更是多姿多彩,令人称奇,孙吴陨石溅落区的丰富内涵由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本文展示的标本中,一些硅质陨石的岩石种类无法定性,甚至有的标本整个岩体的物质基本单元都有可能是目前未知的宇宙矿物,对这类标本笔者均以硅质岩石称之。本文标本众多,对一些珍稀之品将尽量多展示全方位的图片,以助诸君的感观认识。

  标本一,见图1、图2。

图1

图2

  标本重116克,为硅质岩结构,岩表呈褐色。图1展示岩体的一面。该陨体在处于熔融状态末期遭到撞击,可观察到岩面有三处嵌有撞入体的陨击坑,陨击形态清晰。撞入体应为孙吴主体陨石中的细粒结构。图2为其对应面,由于受到对面撞击振动波的冲击,这个岩面被重塑成扇面状,表皮破裂绽开,内芯胶态体部分外露。

  标本二,见图3、图4。

图3

图4

  标本重321克,为玄武岩结构,呈灰绿色。图3展示其岩体的一面,岩面呈现密集的撞击孔洞。图4展示其岩体的另一面,该标本通体遍布的撞击孔洞显然是在翻滚降落中形成的。此面呈现土黄色擦痕,陨体着陆时的头部特征明显。

  标本三,见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标本重352克,硅质岩结构,灰色岩体中呈现密集的白色条纹。此标本是否为陨石,白色条纹是否为陨击撞入轨道尚无法下定论,暂存疑。对标本图片只作直观描述,不发表个人看法。图5与图6为标本对应的两个岩面,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这些白色纹路在灰色岩面上虽显得川流密集,但却以同方向(非放射状)的定向运动形态穿越岩体。图7展示岩面的局部特写。白色纹路密而不乱,相互穿插而行。图8为与白色纹路岩面相垂直的岩体横截面特写,可观察到这些密密麻麻排列的白色纹路截面呈现出中空的管状体结构,管状孔腔内已被岩体渗入的硅胶体回填,管状体直径在0.5~1毫米之间。图9为标本另一局部管状纹路的特写;图10为与之垂直的标本管状孔道截面细部特写,管状结构愈加清晰。

  标本四,见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标本重412克,硅质岩结构,呈黄褐色。图11展示标本略偏侧的一个岩面。可观察到此石在未凝固时遭受到陨击,撞击体突入标本熔融体内,使其产生重熔现象,在撞击振动波作用下,岩表撞击点的熔融胶态物质向周围扩散,并由此在外围形成一圈堆积环带纹,有如投石水中荡起的涟漪。环带内的岩面色泽明显浅于周围岩体。图12为撞击点细部特写。撞入部位呈现出冲击质变后的饭粒状白色硅质团块,甚至在周围岩表层复盖下仍可隐约看到下面的白色团块结构。图13为标本的一个侧面,陨击环带纹仍清淅可见。岩面尚呈现有撞击体的附着物。图14与图15展示标本另两处呈现有撞击嵌入体的陨击坑。这两次撞击应是在陨体渐趋凝固之际发生的。撞入体均为富金属物质的矿物体,与孙吴陨石中金属物质岩体结构相吻合,可判断撞入体应为孙吴主体陨石溅出的残碴。撞击坑边缘呈自然向内塌陷状,仔细观察,坑沿呈现与撞击体形状相吻合的一圈环带纹路。该标本陨击特征鲜明,其有极高的科研与观赏价值。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