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标本五,见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标本重441克,硅质岩结构,呈灰褐色。图16展示标本的一侧。可观察到岩面灰褐色石皮绽开,呈宽幅龟裂状,“十”字型的裂隙最宽处达0.8厘米,从而将岩面石皮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四块。显然,绽开的裂隙面应为陨体遭到陨击时尚处于熔融状态的内部胶态物质外翻体。可见这种宽幅裂隙是在发生陨击时体量较大的撞击体突入陨体内导致其内部骤然彭胀而表皮也隨之绽开的瞬间形成的。图17为对应的另一面。同样呈现出绽开的“十”字型裂纹和绽裂后大小不等的石皮岛屿。图18为上述两个岩面共同的底面,此岩面状如龟腹甲,有细微的裂纹和一处凹坑。图19为两个龟裂岩面接合部的一端。可观察到在上翘状岩体的下方呈现一处凹坑,这正是导致标本岩体受创龟裂变形的陨击体撞入口。图20为陨击撞入口细部特写。可清晰的观察到撞入口大部分已被回补的胶态体封闭,但在闭合处的间隙仍可看到因冲击质变而形成的晶体颗粒外露,这种由冲击变质产生的晶体颗粒在裂隙带也能见到。此石同样是陨击现象的经典例证。

  标本六,见图21、图22、图23、图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标本重463克,硅质岩结构(似为玛瑙),呈红褐色。图21展示标本的一个侧面。可观察到标本下部呈鲜明的圆弧形态,犹如锅底状。这种锅底形态的成因是陨石在处于定向降落的稳定状态时,高温冲击气流在陨体头部呈幅射状均速掠过而形成。在多数情况下,定向陨石头部通常为锥状或无定式的前突状,圆弧形的锅底状头部形态不多见。图22为其对应的另一侧面,圆弧形头部特征依然鲜明。图23为陨体锅底状头部的正视面。图24为其对应面。该标本为定向陨石外观形态的典型范例。

  标本七,见图25、图26。

图25

图26

  标本重494克,硅质岩结构,呈黑灰色杂白斑。图25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一条沟槽状裂隙占据了岩面的主体部位,暴露出的硅质岩体呈黑亮色,裂隙沟周围的岩表具斑条状纹理。图26展示其侧向的一个岩面。可观察到岩面右侧有一月牙状小裂隙。黑灰色的岩表纵横交错的密布着小结节状的斑条纹理,有如一堆掺有佐料又经隨意揉揑后的黑米饭团,散发着来自宇宙的神秘信息。该标本怪异的岩面纹理在所有的硅质陨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认为这是硅质陨石另类熔壳和气印的一种表现形式。

  标本八,见图27、图28、图29。

图27

图28

图29

  标本重520克,硅质岩结构,呈灰白色。图27展示标本的一个岩面。岩体遍布密而浅的小凹坑,在其左下部生成有一个大的凹坑。经观察,岩表所呈现的大小凹坑与陨击坑有明显区别,应该是陨体在降落过程中与气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气印。图28为左下方大气印坑的细部特写。可观察到这个强气流冲击而成的大气印坑中隨后又生成若干个小气印,气流冲击形态鲜明。图29为岩表另一面。气印遍布岩表,其一端呈现相对较深的气流冲击坑穴群。

  标本九,见图30、图31、图32。

图30

图31

图32

  标本重600克,硅质岩结构,呈黑白两色。图30展示标本一个岩面。该标本岩体呈上小下大的锥塔状,在黑白两色相间的岩面上均匀的分布有鱼鳞状的气印坑。图31为其对应面,岩面同样分布着密集的鱼鳞状气印,色泽基本呈黑色。图32为塔状陨体的底面。仍然密布鱼鳞状气印,并在一侧形成两个大的气印坑。但底面的鱼鳞气印比之锥体上的气印略显小而浅一些。该标本黑白相间的色泽,应是陨体在坠入溅落区土岗低洼处的泥淖中时,撞入面的高温将粘附其上的湿态泥质体烧蚀而成。密集排列的鱼鳞状气印是陨石经典的外观特征,多见于定向降落的铁陨石,观赏性强且收藏价值高;而具备经典鱼鳞状气印的定向硅质陨石更为罕见。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