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向陨石专家请教

    有问题向专家请教,这是人之常理。自从我八年前有缘收集到一批来自黑龙江孙吴县的奇特标本之后,向专家请教就成为我陨石收藏之路上的必备经历了。记得初次与北京的专家联系是为讨教目鉴陨石的基础知识,沒想到不久即收到他热情的答复,这让我大为感动,而且这位专家还把我们一问一答的原文刊登到国家陨石网上,作为科普知识来宣传,这是2005年1月份的亊了。随着我对陨石知识的不断了解和深入,我愈加意识到这些标本外观所呈现出的那自然形成的熔壳,气印,甚至还有清晰可辨的流线纹正是陨石固有的外貌特征,我所收集到的标本应该是陨石。但是,这些标本比重小,质地酥松且多空腔,内部物质结构又复杂多样,与已知陨石的结构大相径庭,令我困惑,难道是陨石的新品种?就这样,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再次向陨石专家请教。从 2005 年至 2009 年的五年间,我不断的向国家权威鉴定机构的专家学者联系请教,並寄去鉴定的样品。但是,大部分的信件和总重达 九公斤 之多的送检样品均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在有回音的专家答复中,鉴定结果都是一样的:均为地球上的岩石矿物,与陨石毫无关係。在陨石专家看来,如果检品的内部结构与他们所设定的标准相左,那既使再鲜明的陨石外观特征在专家眼里也只能是地球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这就产生了问题:难道陨石的内部结构专家都已完全了解掌握不成?难道陨石新品种在发现陨石中就不可能存在吗?难道陨石所特有的外观特征不能成为鉴定陨石的主要依据吗?如果一目了然的陨石外观 特征竟然不能作为鉴定陨石的依据(图 1 ,图 2 ,图 3 ,图 4 ), 那么,目鉴陨石还有什么意义?向专家学者讨教而来的结论无法令我信服,反而激发起我探求孙吴标本的热情。我把认真自学专业知识与反复细致观察手标本相结合,最终写出了 " 孙吴发现彗星陨石 " 这篇论文,从孙吴标本的外观形态确定它是陨石,进而从孙吴陨石结构和构造的特殊性上论证它应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彗星陨石新品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我一个小人物的观点能否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从未接触过陨石实物,更别说是大批实物,而只是面对一些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去凭空想象泡制出一篇发现彗星陨石的论文,那末,内容详实推论有据且不说,能把陨石的诸项外观特征一一描述之后,居然还会有书本之外自已发现的陨石新特征: " 头部特征 " , " 气味 " ,並加以真实可信的阐述,请问:如果闭门造车,这可能吗?自信无虑的把陨石溅落区的地点,地貌以及陨石溅落的规律性分布都毫无保畄的加以阐述,请问:如果弄虚作假,敢如此放肆的公然编造谎言吗?在此要指出的是:向我提供孙吴标本的黑龙江朋友已明确表示,如果孙吴陨石今后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他愿作为引导重回陨石溅落区协助专家进行勘査。

图1 图2

 

图3 图4

   虽然我在向陨石专家请教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我认为请教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双方相互探讨的过程,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所以,我今天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我的标本为例,再次向陨石专家讨教,望诸位陨石专家切莫再保持沉黙是金的姿态,能走下高台,不吝赐教,也好让我和广大陨石爱好者一起长长见知,开开眼界。

   在此,我想先澄清以往专家曾质疑过的二个问题。其一,这些不同质地构造廻异的标本是否收集于同一地区?有这个疑问很正常。一个简单可信的鉴定方法是:选取不同质地不同构造的标本若干个,分别从其表面刮下一些地面附着物密封于各自的容器内送检,以验明它们是来自同一地区还是异地。这类简单的检测别说是高端的科研机构,就是让公安局的物证技术分析室来做也是小菜一碟。其二,这些标本是人为做假的仿品。恕我直言,此话若出自外行人倒也不足为奇,若是出自专家之口就令人不可理解了。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就连一块普通的花岗岩都复制不出,还侈谈什么仿造陨石!这一点专家心里应该最清楚。至于妄图仿制陨石的熔壳就更不可能了,宇宙天体在极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其石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历经熔融凝固的过程而产生的仅 一毫米 厚度含碳质烧蚀结构层上,分布着与高温气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气印气槽,更有愹壳在高速运动时的物质流动痕迹,那道道长短粗细不一的流线纹。这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人类现阶段想要仿制有如痴人说梦!想想看,连国家实验室都泡制不出的东西更何况我等平民百姓?此外所传用岩石矿物冒充陨石云云,应属小儿科的骗术,归于社会道德范畴,不在本文之例。行文至此,我倒要郑重声明:我处具备熔壳的标本,我愿意在任何时候送往国内外的任何权威鉴定机构以专项检验其外表是否具有自然形成的碳质烧蚀结构(陨石熔壳)。这正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第一页
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