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
|||
返回首页 | |||
加入收藏 |
第一页 |
B 类;孙吴陨石在坠入地球后遭遇的太空沙砾撞击现象。 孙吴彗星陨石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爆炸解体的过程中,存在崩裂的岩块(陨石)被爆炸中解体为更小颗粒的太空沙砾追尾撞击的现象,大都无痕迹可循,但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撞击在陨石上造成的痕迹会得以保存。这特定条件是:陨石熔壳的形成,是由于石表物质有一个从融熔到凝固的过程。如果在两者过渡的关健时间段内有太空沙砾适时撞入,则形成的撞击痕迹会因石表的降温而成固化状态得以保存下来,若冲击稍偏离这个时间段则无痕迹可留。因为若沙砾冲击的时间早一点,则冲击坑将很快会被石表融熔物质所复盖,若冲击的时间晚一点,则沙砾将会被已凝固的熔壳所阻挡。所以说,陨石在坠落事件中受到太空沙砾的撞击是大概率的现象,而保留有被撞击痕迹的陨石,则是小概率现象。这里所要展示的就是保留有撞击痕迹的孙吴陨石 B 类标本。 标本四。见图 16 、图 l7 、图 18 、图 19 、图 20 。 图16 图 16 展示标本被太空沙砾撞击的岩体全貌,可以观察到标本表面熔壳犹在,沙砾撞击坑呈条带状密佈于岩体中央的狭长区域内。 图17 图 17 为标本背面,可见到仍有部分熔壳存在。从标本局部断面观察,该标本物质结构的金属含量很高,属孙吴陨石物质结构类型中密度大的 C 类。那末,为什么将这种凹坑痕迹定义为撞击坑而不是陨石气印呢?因为两者形成原理不同,外观形态也不同。气印的形成是高温气流冲击石表融熔物质后的产物,形态特征是呈坑状或沟槽状,其坑槽的坡度呈渐进式的平缓弧度拓展开来,符合气流的运动原理。而撞击坑是固体颗粒直接撞击石表行将凝固的融熔物质层的结果,由于被撞体表面物质的特殊状态,因此撞击坑应呈陡坡状,类似陨石坑。若遇成片沙砾撞击,则被撞区域呈麻坑状,又似沸粥状,这是石表行将冷却的粘稠物质受到沙砾群冲击而形成的物理运动凝固体。所以,撞击坑与气印是二个概念,外观形态上也有区别。让我们再来看标本四。 图18 图19 图 18 、图 19 展示标本被撞击区域的细部特写。密佈撞击坑的狭长区域形成一条撞击沟,沟体的大部分沟沿成陡坡状。沟底形态由于沙砾的撞击而呈凹凸起伏坑洼交错状,象凝固的沸粥,又极似鹿群踏过的泥泞小径。可观察到沟中一颗原存卵石被沙砾击中后成凹坑状的破损面,这个现象同样是沙砾撞击陨石的例证。因为孙吴陨石群中卵石的断裂面只存在于标本整体的断裂面上,这是陨石母体爆炸解体的结果,但是,如果在隨后形成的熔壳上出现卵石的局部凹陷性新损伤,则只能是后续物理撞击的结果。 图二十 图 20 显示撞击沟旁的熔壳上呈现熔斑现象,说明当时石表温度很高。那末,沙砾的撞击发生在陨石坠落过程中的哪个时间段呢?我认为只能是在陨石坠地之后发生的。因为陨石的坠落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普通坠落,即翻滚式。陨石若为翻滚坠落,则太空沙砾根本无法只在陨石的一个面上准确的砸出一条沟来,更何况陨石会不断变幻翻滚的角度;另一种是定向坠落,即保持固定姿态坠落,但这种小陨石体是不可能在经受太空沙砾连续而猛烈的撞击后仍能保持原有固定姿态降落的,一般而言,只要遭受一二颗沙砾的撞击即足以使其由定向降落变为翻滚而下。因此,空中撞击说可以排除。我在“向专家请教”一文的“洼地熔泡”标本和“熔流沟”标本的注解中指出:孙吴陨石的彗星属性,使其在快速坠地后陨石体表层物质仍处于融熔状态中。标本四和下面将要介绍的标本同样是这种情况。由此,在关健时间段内追尾而来的太空沙砾击中了行将凝固的陨石体岩表,成就了撞击痕迹的形成。这样的机遇虽然概率很小,但促成了标本的珍稀性,在孙吴陨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标本五。见图 2l 、图 22 、图 23 、图 24 。 图21 图 2l 展示标本被太空沙砾撞击的岩体全貌。 图22 图 22 为标本背面,熔壳完整而清晰。该标本手感沉重密度大,仍属孙吴陨石品类中高金属含量的 C 类。 图23 图24 图 23 、图 24 展示标本被撞击区域的细部特写。可观察到撞击面的熔壳完整,在高低起伏的岩表上遍佈坑坑洼洼的撞击痕击。显示此次太空沙砾来袭范围大,复盖了陨石整个一面的岩表。还可观察到位于撞击面中的一颗卵石被来袭沙砾击中而呈现出新鲜的凹陷形缺损断面,断面观察到有一条冲击角砾岩化所形成的贯通裂隙以及渗入裂隙壁的基质残迹。 纵观这两块陨石标本,它们与“洼地熔泡”标本、“熔流沟”标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物质结构都是金属含量高、密度大的岩石体。孙吴彗星陨石的内部物质结构大多呈层状构造,而其表层往往由可熔度高的金属物质组成。所以,在彗星残体快速陨落地面后,其岩表的金属物质融熔层即能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供可塑性强的丰厚“创作土壤”,而且,熔点低的金属物质融熔层还能最大限度的延缓其冷却凝固的进程,从而促成在关健时间段内将稍纵即失的自然奇观即刻凝固成形的机率。这类快速陨落且在地面成形的标本是彗星陨石的重要证据。 通过以上阐述,我认为,孙吴陨石中的被撞击现象是彗星在形成和运动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尚待人们去进一步探讨、揭示它的奥秘。
|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