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星陨石网

我的论文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页
第二页
       

 

也谈陨石的鉴定与收藏

 

朗朗乾坤,灿灿星河;天降陨石,千古来客。自然造物,千姿百态;如此神奇,客观存在。
几个专家,少见多怪;坐井观天,指点定裁。墨守陈规,排斥异品;扰乱科研,误导国民。
收藏陨石,科普为先;充实知识,更新理念。勇于发现,勤于思考;权威鼓噪,不为所扰。
有志星友,图强奋发;求知路上,爱好升华。热爱自然,崇尚科学;与时俱进,探索先覚。
  即兴编了段四言句式的小诗,我的陨石观在此已表达的很清楚了,就以它做为本文的定篇词吧。
  国内陨石鉴定的现状可总结为:专家变砖家,名誉扫地权威无;星友成学友,探索自然我做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虽泽被国家赋于的权力地位,但长期高坐于科研机构之上,接触实物标本极为有限。惯于引经据典,疏于实践经验;固执于陈旧理念,缺失在探索求知;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思想僵化而墨守陈规。从而扰乱并滞后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表现在鉴定陨石上,就是将迀腐而过时的种种清规戒律尊为检验的必然依据。陨石权威界所认定的鉴定标准,只是前人总结出的鉴定经验,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标准既显得稚嫩也不完善,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鉴定标准是:高密度(高比重)、含鎳、有磁性、无空洞(空腔)、无层状构造(分层)、无石英矿物等。我之所以没把熔壳写进去,是因为我认为在这些陨石专家眼里,熔壳并不重要,可有可无,若送检样品与以上条条框框有一项不相符合,那陨石外观特征再鲜明也白搭,照样否定。这样,一些客观存在而极具科研价值的珍贵陨石新品种,由于与中规中距的老三样陨石在结构上大相径庭,在这些自以为是的陨石专家面前,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被扫地出门。星友们对此形容为专家用板砖拍杀,“砖家”之名由此而来。“陨石专家不懂陨石,看似荒唐,却是鉄的事实”同好之言极为贴切。我也与广大星友一样,领教过陨石专家的鉴定水平,见识过这些搏士、教授的真才实学。在此不妨略举几例与同好共赏。
  实例一。某著名陨石专家在看了我寄去的样品照片后,打电话来告之:“这不象是地球上的东西”,并嘱我将样品寄去做切片检验。之后他再次来电告之:“拿到手里感觉就不对了(指份量偏轻),等到切开就更不对了,里面是层状空洞构造,标本为赤鉄矿”。此样品就是“空腔现象”一文中例举的标本二,其外观熔壳亮丽,气印、熔流线的形成方向一致而清晰,石体呈流畅的梭形,为经典的定向陨石特征。就是这样外观形态开门见山的陨石样品,在陨石专家看来尚不足以做为鉴定的依据,必须还要与上述诸条鉄律相吻合才能认定是陨石。正是这种唯心主义色彩十足的僵化理念使得这些专家学者成为阻碍科学进步的负面能量。鉴定陨石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是因循守旧固守陈规还是更新理念树立新法,这是唯物主义辨证观与唯心主义教条观的试金石。
   实例二。我的样品送检某地质大学期间,一位从北京来的指导专家拿起其中一块样品,颇为自信的现场评论道:“这上面的鈣长石是由地球内部的地热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质矿物…”并由此判定样品为地球岩石。看来这位专家对书本上的知识可谓倒背如流,烂熟于心。我们知道,鈣长石存在于地球的变质岩中,并不常见,但它却是陨石中的常见矿物。科学研究是严肃而缜密的,任何定论都必须以实践调查研究为基础,这样才能令人信服。此专家根本不了解(也不屑了解)这些样品的出处,它并不是出自于裸露地表的变质岩层,也决非挖自地层深处,而是突兀的散落在无岩石外露的山丘土岗上,这些带有黑色熔壳并且数量有限的岩块与周围的地貌环境呈明显的不协调性,这些情况在“孙吴发现彗星陨石”的论文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了。这位专家认定这块含有鈣长石的样品是地球岩石,其依据何在?知道样品出处吗?难道鈣长石是地球独有的矿物吗?这些问题相信他是无法回答的。我还在某届矿石展上见到这样一位负责坐台咨询的地质工程师,凡是众人问及自然界的一切新奇之事,此君都不加思索的开口便说、张口就答,好象宇宙万物间没有他不知道的事,而所答之辞无非是拿书本上的知识往自然现象上生搬硬套,能否对得上号无关紧要,唬人是实。这类人物在科学界大有人在,他们自感天地间的一切尽在了如指掌间,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些人的无知与肤浅。
  实例三。孙吴样品曾先后送检两所大学,虽全遭否定,但在熔壳鉴定上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令人称奇:一方为湖北某地质大学,其送检经历我在“被撞击现象”一文中已有陈述。那位专家鉴定后认为:“样品的表面包裹了一层褐黑色外壳…有碳质存在…陨石表面具一定的烧结结构,但内部不存在烧结结构,而本样品内部的颗粒表面也存在假烧结结构”,结论:“人工制造假陨石”。而另一方安徽某科技大学应我的要求只做熔壳鉴定,专家的鉴定结论更绝:“…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从结果看,…(岩壳)均没有快速冷却的玻璃质…浅表层就是正常的岩石特征,没有最外层的黑色熔壳,也没有碳质”,结论:“对它们是陨石的说法我不能理解”。然而,不能理解的应该是我,而不是这位专家,因为我是来做熔壳鉴定的,就不可能送检已风化的样品,送检样品均呈鲜明的黑褐色熔壳特征,连熔流线均清晰可辨,怎么到了专家操控的仪器下就变成无熔壳的地球岩石了呢?莫非孙吴陨石也具备隐身功能不成?动用检测仪器的科学手段,得出的结果居然与客观现实完全相左,这样的怪事我早已屡见不鲜。其实,在实例一中,那块具备经典定向陨石特征的样品,被专家视若无睹的加以否定,就已经说明了他们鉴定陨石的那套标准,在实践中早就谬误百出,成为了束缚科研发展的枷锁。如前所言,地质大学的专家认定孙吴样品从里到外都有碳质熔壳,伪品无疑;而科技大学的专家则认定孙吴样品根本就不存在熔壳,只是地球岩石而已。两位专家大方向一致,在熔壳鉴定上却走岔了道,相互矛盾。真想让这两位来PK一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结果如何?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大学那位专家的鉴定结论将样品中没有发现还原性特征的矿物也做为否定是陨石的依据,殊不知孙吴陨石中大量存在的鈣长石正是高度还原性的矿物;而这在那位北京指导专家看来,鈣长石却恰是地球矿物的证据。这些专家还认为:孙吴样品中发现的赤鉄矿、针鉄矿等氧化性矿物已表明了它地球岩石的属性,然而同样是陨石专家所写的陨石专著,在“陨石矿物”栏内清楚的注明:赤鉄矿、针鉄矿等众多的地球矿物同样也存在于陨石之中。同样的矿物,陨石专家既可以堂而皇之的认同它是老三样陨石中的组成矿物,也可以在鉴定疑似陨石时大言不惭的拿它来做为地球矿物的说辞。这些专家,无视现实,巧舌如癀,翻云覆雨,将科学等同儿戏,成为陨石鉴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可笑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十足的实用主义,是典型的市侩哲学,与国家科研机构所标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完全背道而驰!陨石专家实际上已失去了广大陨石爱好者的伩任与尊重,更有负于国家的期望,也使自已的科研之路越走越窄。纵然专家们有幸为获得捡自冰面的南极陨石而沾沾自喜,但决非长久之计。南极猎陨虽不失为收集陨石的便捷途径,但若为此而摒弃自身辽阔国土上存在的丰富陨石资源,则是本末倒置的愚蠢之举了。
  我始终认为:宇宙何其浩瀚无垠,地球又何其渺小卑微。地球上的人类,其目前的科技水平称之为处于初始阶段并不为过。我们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知识(包括陨石知识)仅是九牛一毛而巳,人类目前只能在地球自家的卫星月球上留下自已的足迹,且登陆一次决非易事;对近邻火星的拜访也仅停留在设计规划中,致于冲出太阳系进行星际旅行,则只能做为千年之梦来加以幻想了。面对宇宙的广博深奥,宇宙天体的神秘莫测,人类只能怀敬畏仰慕的探索之心,决不能有狂妄自大的夜郎之念。暂且不论太阳系之外人类尚无法涉足的无尽天体,就拿陨石的主要来源地一一小行星带来说,又有哪位专家敢夸下“小行星带里所有天体的物质结构尽在我掌握之中”这样无知的海口呢?那末,对照陨石专家在鉴定样品时常爱用的“没有发现陨石的物质结构”(言下之意是陨石的结构已完全掌握)诸如此类荒诞的言辞,我们究竟是感到可笑还是可悲?记得十年前,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知识竞赛节目,主持人发问:“陨石的比重是大于地球岩石还是小于?”,一名抢答者自信的照本宣科:“大于”。主持人满意的点头:“回答完全正确,加十分”(正解为:无定论)。呜呼!科学界的精英通过谋体如此误导大众,令人唏嘘。科学探索之路不进则退,二者必取其一。其实,人类自然科学领域目前这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状况,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早有精辟的剖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负责人西蒙顿认为,正如命运多舛的渡渡鸟一样,科学天才已经灭绝了。他在2013年1月31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发表的评论中写道:“未来的科学进展有可能建立在已为人所知的事情上,而并非需要对现有知识的基础做出改变”。他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们没有创建出任何真正原创的学科。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新增学科都是现有学科的混合体。个人要想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也更加困难,因为前沿工作通常都是由资金雄厚的大型团队完成的。此外,几乎没有任何自然科学已发展成熟到足以引发变革。他写道:“核心学科中积累的只是一些可以用某种方式解决的尚未处理的枝节问题,却没有发现什么反常的特例”。而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剑桥大学的宇宙学教授里斯看法则更为悲观,他认为,宇宙中一些最大的谜团可能永远无法破解,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里斯表示,由于人类的智彗有限,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破解诸如平行宇宙是否存在、宇宙大爆炸的成因、人类意识的本质等难题。他甚至说人类就象鱼一样,虽然整天在海里游来游去,却对自已所生活的海水的属性一无所知。这些可敬的有识之士的精辟见解和对人类自身认知力的清醒反思,让我们领略到了真正科学精英的智彗与风彩。这相对国内那些自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能智者型”专家学者来说,面对国外同行的真知灼见,不知你们有没有面红心跳的羞耻感?
  我们知道,陨石的熔壳是天体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与之剧烈摩擦而产生数千度的高温,进而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历经融熔和凝固的过程而形成的,是陨石浴火重生的明证,也是地球上的岩石矿物所根本不具备也无法具备的。不管什么种类的陨石,只要未经风化,它们的熔壳特征就基本一致,具有共性,只是在熔壳的色泽与厚薄、气印的形态与分布、熔流线的粗细与多寡、头部特征的明显程度上略有差别而已。总之,陨石的外观熔壳是人类在实践中所掌握的目鉴识别陨石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相反,陨石的内部结构基于宇宙天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恰恰是人类目前最难以认识和掌握的薄弱环节,是盲区。目前,陨石权威界所苦心构建的陨石分类法,主要以石陨石、鉄陨石(鉄陨石只是金属质地陨石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若科学的划分,此类陨石定义为金属陨石最恰当)、石鉄陨石这传统的三大类陨石为主干而往下细分;若以有无球粒为前提,则又分为球粒陨石质陨石和非球粒陨石质陨石这两大类,下面又细分为陨石族、陨石群、陨石亚群的分类体系,看似严谨精细,实则相对于茫茫的陨石未知领域,此等分类最多只能算是小学启蒙教材而已。可以这样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若试图摸清陨石的大致结构框架,还需要付出进一步艰辛的努力和不懈探索。由此可见,陨石专家轻视于陨石外表已经了解掌握的熔壳特征而只重视其内部一知半解的物质结构,这种迀腐的鉴定方式是典型的舍本求末,愚不可及!仅凭已知的那点有限知识就妄图对未知领域下定论,岂不象井蛙观天那样可笑?这是地地道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探索宇宙奥妙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至理名言岂能仅仅挂在口头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