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我的陨石鉴定观已不言自明,我认为鉴定陨石的正确途径只能是样品外观的目鉴,以陨石的外观特征为唯一鉴定标准和参照依据。上手观察是鉴定的关健所在,鉴定者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接触过陨石实物的资历。具体方法:持样品从不同角度加以仔细审视,应在光线明亮处缓慢、来回、全方位的转动样品,让受检面呈动态状交替变幻于背光、受光之间,这对于肉眼抵近观察熔壳、气印、头部特征的细部,特别是纤细型的熔流线,均效果极佳。陨石外观特征有五大要素一一
一,熔壳。陨落时岩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经融凝过程自然形成的碳质烧蚀层。厚度约为一毫米,但不绝对,细密层状结构。熔壳若遭风化,壳表会呈现片状剝落特征。熔壳呈黑灰或黑褐色,品质上佳者具备釉质光泽。
二,气印。陨落时熔壳经高温气流冲击所形成的形态各异、疏密不等的浅坑及浅槽。但有些陨石熔壳上鲜有气印甚至没有气印。
三,熔流线。高温气流在熔壳的融凝过程中留下其高速运动时的物质流动痕迹。体积大密度高的陨体熔流线粗壮,体积小密度低的陨体熔流线纤细。熔流线并非必备特征。
四,头部特征。陨体撞入地面的瞬间,撞击面嵌入地面物质的特征,对应的另一端则不具备这种特征。这仅是指陨石坠落区为软性地表(土层、沙漠)而言。
五,气味。陨石受潮后在干燥过程中所散发的焦糊味。越新鲜的陨石这种气味越刺鼻。这是陨石中的陨硫鉄(FES)经融熔后散发出的气味。
以上陨石外观的五大要素中,熔壳与气味是必备的刚性条件,只要符合这两项特征,则基本可鉴定为是陨石。符合的要素越多则陨石的特征越完美。我认为,以陨石的外观特征做为鉴定陨石的唯一标准,能使我们挣脱陈旧理念的束缚,以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为指导理念,由表及里的进一步认知陨石的深邃内涵,从而打开陨石未知领域的发现之门!因此,按新法目测鉴定,即简便易行又科学现实,凡符合上述陨石外观特征者,其陨石属性已勿容置疑。致于对陨石内部结构作进一步的检测固然重要,但那只是确定它是何种类型的陨石而巳,属科研机构的研究范围,与陨石鉴定本身巳无关係。如果内部检测的结果发现它与哪种已知类型都对不上号,无法归档,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因为一个陨石新品种将要诞生!说句直率话:切开它,哪怕里面是赤鉄矿结构,那也只能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这种质地的天体,说明不了别的什么。笔者之所以坚持研究孙吴陨石至今,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以阐述孙吴陨石的彗星属性,正是遵循以陨石外观特征为鉴定陨石唯一标准的指导理念来实践的。我的座右铭是:认准方向,踏出自已的路。总之,陨石鉴定决不象陨石专家所故弄玄虚渲染的那样神秘深奥,任何一位陨石爱好者只要多实践,多接触陨石实物,日后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猎陨者。当然,金无赤足,这个鉴定提案虽相比旧法有实质性的进步,但也存在无法避免的盲区。因为新法鉴定是以外观熔壳为切入点,若遇到外观已风化的样品则无能为力。虽然借助内部结构检测能将其中一些已知的陨石品种识别出来,但毕竟会有一些极具科研价值的未知品种以及一些本身就不具备熔壳特征的硅质陨石与我们失之交臂,这个盲区是由于人类目前的科学认知力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而存在,具有不可控性,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躬逢盛世,国内民间蓬勃兴起的陨石文化大普及,陨石收藏大发展的热潮令人振奋。这种局面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显示出陨石收藏今后将在全民收藏的大潮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展现天外来客的独特魅力。目前在民间自发建立起的合法群众性陨石收藏组织中,在积极开展陨石科学普及、正确引导成员的陨石科学观、大力实践陨石收藏与交易活动诸方面成果卓然的,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样的民间组织应该有三家,它们各有千秋,以拥有众多的会员为基础,呈鼎足之势引领民间陨石收藏的发展。按成立先后为序,它们是以徐淑涛先生为会长的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以焦同先生为管理员的中国陨石论坛(中国陨石网)、以刘长财先生为会长的上海陨石爱好者协会。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发祥于山东临沂,由徐淑涛先生和徐淑彬先生于2009年倡导而成立。当时,在全国首家民间陨石收藏组织成立暨首届陨石文化节上,佳宾云集,陨石专家与星友共聚一堂,商讨民间陨石文化的远景,令全国陨石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我完全赞同山东临沂是中国陨石文化和陨石收藏事业的龙兴之地,这已成史实,它的地位无法替代。全国民间陨石文化与收藏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做为开拓者的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居功至伟,不容抹煞。尤其是协会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开展陨石房间交易会的尝试令人称道。我于去年协会在上海主办的第二届陨石展上与徐淑彬、徐淑涛两兄弟及协会的诸位会员有过无拘束的交流,协会里那种互相切磋,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淑涛先生勇于实践,勤于动笔,笔锋犀利,文章出众,其陨石理念具有前瞻性,令人敬佩。中国陨石论坛是在资深陨石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的,有雄厚的专家背景和扎实的正统陨石理论基础,会员众多。论坛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均按部就班,稳步推进,颇有“按既定方针办”的遗风。同样,中国陨石论坛在进行陨石科学普及,开展陨石收藏与交易的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与焦同先生有过交往和面谈,谈及陨石存在的分层现象,他明确表示要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实践出真知。焦同先生的坦诚和不拘于陈规旧律的陨石观,让我感受到陨石同好之间存在共同语言。焦同先生在陨石鉴定上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这是成熟的陨石收藏家应具备的素质。上海陨石爱好者协会虽然成立较晚,但在刘长财会长的带领下,协会的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令人括目相看:从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到转战各省市会所厅馆,从展示宣传陨石科普知识到展橱地摊营销陨石及饰品,这种奔波千里不遗余力弘扬陨石文化,尝试开拓营销陨石途径的创新实践,无论结果如何,其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就令人肃然起敬。为了陨石文化和陨石市场的明天,这样的实干家多多益善!刘长财先生涉猎陨石日久,眼力精到,藏品颇丰,且人脉广泛,有拓展根基。在去年上海第九届矿石陨石展上我与刘长财会长见过面,言谈甚欢,并由此得悉孙吴陨石在国外巳被专家鉴定为珍稀陨石并开始引发关注的重要信息。本国专家似扶不起的阿斗,没出息,中国陨石新品种的鉴定让外国洋专家占先应在意料之中。在去年十月的上海第十届矿石陨石展之际,刘长财先生在自已的博客上用大号字体赫然将孙吴陨石与隨州陨石、鄄城陨石、湟中陨石等知名的降落陨石并列一处加以宣传,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成竹在胸的底气。除了以上三位领军人物,我还在网上流览到一些陨石同好写的文章,如陆玲、迟早还、赣南断层等,这些精彩文章的陨石理念、见解水平,均体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造诣,让我感受到“天外有天”的真正含意。这充分说明民间陨石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呈现出勃勃生机。陨石草根文化与陨石民间收藏来日方长,前途无量。明天值得期待!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民间持续火爆的收藏热潮反映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为收藏的一个门类,陨石收藏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科学性强、知识面广,做为奇特的宇宙来客能带给人们无尽的睱想,因此成为全球收藏的热点决非偶然。通过认识陨石、收藏陨石,人们在不断充实自然科学知识养分的同时,也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中获得认知力的升华。有星友曾经问我收藏哪几种陨石,其实我始终只收藏一种,这就是孙吴陨石。也许有不明就里的人会说:你的石头已被专家再三否定了,你为什么还这么固执?我的回答是:专家否定我的陨石,而我可以否定专家的权威。要知道,我们广大陨石星友的认知能力早已超过了那些徒有虚名的专家!这样的气魄从何而来?这正是我想要说得收藏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眼力与自信。眼力是在收藏实践中逐渐磨炼出来的,在早期它常与挫折和失败伴生,所谓“目光如炬”是其最高境界。而自信往往与眼力共生,眼力催生了自信,而自信依附于眼力。致于人们所仰慕的财力,可以说,若缺失了眼力,则财力堆积起的金銭,充其量不过是冤大头手中不断投入那用诱惑与欺诈编织而成的无底黑洞中的廉价筹码而已。
谈到陨石收藏,我有一些感受和心得,愿在此与诸位星友同好共同交流与探讨。
眼力来源于知识与实践。在2004年深秋,偶然的机遇使我接触到陨石时,我的陨石知识尚极为贫乏,既没有现在这样广泛的科普宣传,也没有现在这样火热的陨石收藏氛围。当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此前刚看过的一档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美国陨石达人黑格收集陨石的专题节目,片中黑格先生展厅内琳瑯滿目的陨石标本令我眼界大开。因此,我抓紧有限的时间在图书馆和书店如饥似渴的搜寻查找一切与陨石有关的报导和论述,哪怕是点滴信息也不放过。那时我深刻的体会到,知识的缺失就象文化生活中的乞丐,既茫然又无助。当孙吴标本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象着了魔似的拿在手里长时间反复的审视观察,学到的陨石知识告诉我:标本具有鲜明的陨石外观特征,熔壳、气印乃至熔流线均一应俱全,清晰无误。标本的陨石属性应勿容置疑!隨后大批而来的孙吴标本,不管每次寄来的量有多大,我均坚持标本无论大小都要逐块细加审视,缜密观察。从标本的外观特征直到断面结构的细部,反复观察对比,每块标本目鉴耗时均在30分鈡以上。正是由于这种废寢忘食的执着,使我在长期实践观察中对孙吴陨石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自已的藏品做到了如指掌,还在陨石外观共性上发现了二项新特征:头部特征和气味。这些成果不但使我的眼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也让我有了自信,更为日后写作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曾经在想:有多少人为了陨石在大漠、深山、平野、冰原上千辛万苦的搜寻,而我却得来全不费功夫,天下竟有这等好事?然而,向我提供孙吴陨石的黑龙江朋友道出其中的原委,原来在我前面早有人捷足先登,但这些藏友均在初次购去几块之后便无下文,有的是因为这不是他的收藏范围,略取一二,滿足好奇而已;而有的则是对陨石不懂或半懂,自已又无主见,想先买几块拿去让专家鉴定后再说,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孙吴陨石的主体最终落入我的囊中,比的是眼力与自信,偶然性中存在必然性,在机遇面前并非人人都能把握。由于孙吴陨石与陨石专家所认同的老三样陨石在结构构造上完全相悖,因此,在向专家请教的送检之路上,等待我的只有挫折与失望。那未,是遵从于权威的定论,就此结束?还是坚信自已的判断,走自已的路?现实很清楚:孙吴标本具有鲜明的陨石外观特征,这是客观存在的,决不会因为你专家权威否定它是陨石而它就变得不是陨石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久,我在实践中又有了重大发现:孙吴陨石的特殊构造正与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彗星相吻合。眼力坚定了我的判断,而自信激发了我欲阐述自已观点,创作论文的冲动。2008年下半年,我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一一先与北京的地质出版社联系(上海无地质学教材),购得大学专业教材“地质学基础”、“岩石学”、“矿物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并先后购入陨石学专著“陨石成因与地球起源”、“月球科学概论”。此外,还在上海图书馆复印了十余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极地研究”中的南极陨石论文。这些材料书籍我在半年的时间内,抓住要点努力学习领会,用大量专业知识充实自已的头脑。2009年3月,在我花甲之年行将退休之际,论文“孙吴发现彗星陨石”经过二个多月先后七易其稿的写作,终于完稿。隨后于当年7月份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这篇论文的写作成功,使我感到自已对陨石的理性认知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也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我在收藏孙吴陨石的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面临决择的重要时刻。第一次是在刚开始收购孙吴陨石的初始阶段,我得悉曾有交往的一位黑龙江藏友处存积有大量待售的发现陨石,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发掘陨石宝库。我虽然不清楚地处孙吴的这批陨石的实际价值到底如何,但是,单从其质量轻于地球岩石和内含卵石这二点来看,这里的陨石就非比寻常,不可等闲视之!我面临是将孙吴陨石一锅端悉数拿下?还是有选择的浅尝辄止这两种选择。前者太商贾气,垄断经营既非我所长也非我所愿;后者太小家子气,既成不了收藏大家,也无法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实物标本。这个“日后的研究”所指的不仅是我个人,更包括国家的科研机构。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专家认可孙吴陨石,我愿将所收集标本的50%无偿捐赠给国家以供科学研究。我在国家检验机构工作,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所以,我考虑后决定以拿下孙吴陨石中高品质的这部分为最终目标,即:标本为全熔壳或一半以上熔壳者、外观形态特殊者、断裂面结构经典或特殊者。原本以为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只要撒下资金,最多二三个月就可分批拿下,但上手收购后才知道远非这么简单。原来孙吴陨石溅落区面积约为一百平方公里,呈连绵起伏的山丘地貌,由于是这位当地朋友独家发现,无人竞争。所以他把在溅落区内收集到的陨石分别就地堆集在不同的区域内,并做上标记以备日后来取,而其家中存放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若家中存货售尽,他再进山运回一批,如此循环进行。收购孙吴陨石从2004年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6月基本结束(其后还有五次零星收购)。在这长达三年半的时间内,我持之以恒,信心十足,与卖方的黑龙江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将陨石溅落区内的四个山丘象篦头发似的仔仔细细的篦了一遍,力求做到将陨石悉数网罗,降低疏漏率。在此期间,我共接收到四十二批邮箱的标本,平均每月一箱,大小共数佰块陨石,总重达1000多公斤。最后,这位黑龙江朋友不得不告之:“我这里已经没有符合你要求的陨石了”,并感慨道:“孙吴陨石的精华已经都集中到了你这里”。至此,孙吴陨石的收集大功告成。当年,我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黑龙江劳动生活了十年,热爱这里的山水草木,孙吴县陨石溅落区的山丘地貌我当年所在的虎林县也有,我熟悉这种地貌。没想到返城二十多年后还能收到来自黑龙江的瑰宝,这或许是第二故乡给予的最好回馈吧。
第二次决择充满无可奈何的壮士断腕情结。隨着多次与陨石专家打交道而接触日久,我发觉他们那种僵化而定向的思维方式和充滿唯心主义色彩的教条理念与我们陨石爱好者的思维方式和陨石理念格格不入。我多次送检样品均遭封杀,甚至向多处国家科研机构无偿赠送样品而对方都不屑于回复,这些现象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安于现状的麻木和对民间陨石文化的冷漠,使我对这些专家们不再抱任何幻想。我耗费巨大精力和财力收集到的大量陨石,出于爱国情怀原准备与国家有关机构分享,现在看来这种自作多情太过单纯。人都有自尊,我决不可能一廂情愿的将自已心爱的宝贝愣往避之不及的冷面人怀里塞!况且,自从我大批购入孙吴陨石之后,原本就不大的家里无形中成了堆放货物的仓库,床底、橱顶、屋角、晾台,到处都堆滿沉重的纸箱,一吨多的陨石显然成了家庭生活中的主角,无处不在的石头使得妻儿怨声载道,已产生家庭危机。就这样,在苦等专家鉴定六年未果的情况下,2010年即将搬迁新居之前,我终于痛下决心“清理门户”,将孙吴陨石藏品中的70%做为建筑拉圾让它们永远消失!那天,在濛濛细雨中,我目送自已的宝贝隨车消失在夜幕中,心中隐隐作痛。这些来自彗星的陨石,降临地球已属千载难逢,却又被人为的消身灭迹,难道是我之过吗?被迫清理掉大部分的陨石藏品,代表着我已经彻底摒弃了过去那种不切实际的幼稚想法。同时,却也使我收藏的陨石再次经受了筛选淘汰,品质更上层楼。今后我将心安理得的安排好自已的陨石规划,让孙吴陨石的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也许有人会对我清理藏品的做法不理解,这样做岂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吗?其实不然,可以这样说:未清理前我的陨石总体是何许价,清理后虽然数量大减,但它总体仍值这个价,甚至还会更高。藏品的珍稀度与品质(品相)以及存世量是决定其价值的市场永恒规律。在此,我想谈谈孙吴陨石的存世量这个敏感的话题,一些同好对存世量往往讳莫如深,生怕影响到售价,其实这种商贾心态大可不必。各类陨石存世量的多寡只是相对的,它再多也远不及新畺和田玉的存世量,看看和田玉现在被炒成什么样了?关健是收藏的氛围。相信十年之内现世这点存量的陨石将会供不应求,珍稀陨石更是如此。孙吴陨石的存世量其实并不多,可以推算出来:已知孙吴陨石坠于山丘地带,一半是在通风干燥的高岗上,陨石保存状态好;一半是在背风潮湿的低洼处,陨石保存状态差。我用三年半时间收集到的保存状态好的陨石显然是来自高岗上的那一半,但我不能保证这高岗上的陨石百分之百都到我手里,很可能别的星友也持有其中的少量,就祘是200公斤吧,那末,用我持有的1000公斤再加上200公斤等于1200公斤,这就是高岗上那一半的大致存量。以此推算洼地里的那一半,存量大致也应在1200公斤左右,这样,孙吴陨石原先的存世总量大致在2400公斤以内,再减去我自行清理掉的700公斤,则孙吴陨石现在的实际存世总量应该在1500至1700公斤之间(包括:我处、一些星友处、卖家处以及陨落现场的个别遗漏陨石)。孙吴陨石的居地年龄,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标本熔壳的保存程度来看,我认为上限不会超过三十年,其陨落时段应该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
要想把自已在陨石实践中产生并积累的见解或心得体会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成文并在网络及刊物等媒介上发表是最好的方式。我对勤于写作而又多产高质量文章的同好从来都是敬佩的,因为我本人写作并不勤勉,懒于动笔,明明能写可就是喜欢拖,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说实在的,退休以后谁都想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惬意生活,一天天从朝阳初升到万家灯火仅在转瞬之间。但若想有所作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蹉跎岁月,浪费有限的光阴了。去年我曾拟定了孙吴陨石的写作规划,共设有十个专题,甚至每篇专题文章所需要的论证标本都已准备到位。时至今日再回首,十题中仅成文三题(冲击角砾岩化现象、被撞击现象、空腔现象),不免汗颜。总之,今后要向勤于写作的同好看齐,克服自身惰性,力争在探索陨石奥秘的群众科普实践中交出自已的一份答卷。
陨石的市场价值隨着民间陨石收藏热潮的展开,正逐渐显现出来。媒介所宣称的陨石价比黄金,虽非虚言,但不具普遍性,这个价格仅是指中档陨石而言,珍稀陨石远超此价,而大量普通陨石又远达不到这个价格。南丹风化鉄陨目前售价仅为1克1元,这并不令人吃惊,品质不复存在,它的市场价值自然也就一落千丈。总体来说,中国新兴的陨石市场与欧美成熟的陨石市场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陨石交易上,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国内那些价格不高的老三样经典陨石往往有买家光顾,而少数有巨大升值潜力的珍稀陨石却乏人问津,在国外却正好相反,这就是差距所在。要改变这种局面,收藏者的陨石理念和眼力是关健因素,这决非短时间所能改观。所以我的观点与一些资深同好的看法相同:在目前国内陨石市场尚不成熟的阶段,陨石持有者只宜出售老三样经典陨石,特别是目前最受青睐的鉄陨石;而珍稀陨石须耐心持有,待日后陨石收藏文化进一步普及,陨石市场发展成熟之际再行出售,方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我从切身体会中感悟到,陨石文化博大精深,陨石探索永无穷尽。我们广大星友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自尊自爱,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迷信于权威,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已的头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陨石理念。对于初涉此道而欲购藏陨石者,在实践中要多观摩陨石展销活动上的各类展品和交易情况,多用眼动脑,少心痒掏钱,只有在积累起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较有把握的进行由简及难的陨石购藏,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去野外搜寻陨石,决非易事,在时间、精力、体力、财力上的耗费,是一般人所承受不起的,不宜提倡。总之,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眼力的提高也使自信心油然而生,人们在陨石收藏和理财投资取得收获的同时,也能为全民陨石科学普及和探索宇宙奥秘尽到个人的一份努力。
最后要特别提到,由于我信息闭塞,故直到今年前些时候才惊悉我国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界的泰斗,陨石及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前主任,著名的陨石学家王道德先生已于去年辞世,令我深感震惊。我与王老师曾有过二年多的书信交往,成为忘年交。他虽然否定了孙吴标本是陨石,但在每次复信中都耐心的回答我的疑问,不把自已的观点强加于人,对我这样的初入门者平等相待。一个科学界的泰斗,没有一丝权威的架子,平易近人,在当今社会殊为难得!王老师渊博的学识令我受益匪浅,他那沒有尊卑之分乐于提携后人的高尚人品为我所崇敬。记得我初次写出“石破天惊话陨石”这篇科普文章,王老师阅后大加鼓励,认为一个初入门的陨石爱好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不易,并建议我立即投稿有关科普刊物。如今,书信犹在,斯人已去;睹物思人,倍感伤情。王道德老师是我唯一敬重的陨石专家,我唯有在民间陨石文化的热潮中作出加倍的努力,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